仲达仓:通天河畔百年前的驿站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仲达仓:通天河畔百年前的驿站

□才仁当智

仲达仓外景。才仁当智 摄

仲达仓坐落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仲达乡通天河西岸的台地上,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三层石木土结构的藏式平顶民居。它坐北朝南,四周群山翠绿,峰峦叠嶂,云雾升腾;前方地势开阔,通天河宛如一柄镀银的镰刀,又如一弯新月,平添一份沧桑与悠远。

仲达仓是青海玉树地区古村落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一处前承先民智慧,又凸显当时社会发展形态特点的珍贵文化遗存。“仲”,也叫“仲巴”,藏语为“客人”之意,“仓”就是“住所”之意,“仲达仓”就是“客人下榻之处”的意思。

仲达仓位于通天河嘎·曲登嘎布古塔旁的渡口附近,是唐蕃古道的要津,以往内地至拉萨的往返官员、商队都要在此歇脚、投宿、休整,它因此被称为“旧时通天河边的宾馆”。

来到仲达仓,人们首先被一院片石砌成的庞大建筑所震撼。这些片石多是就地取材,在精挑细选后,又经过切割、打磨并用极薄的软泥加以固定。仲达仓门窗的过梁由长石条或木棍、木板拉接,大面平整,一气呵成。房屋的四角线条笔直。墙面用夹杂草衣子的黄土墁抹,透着古朴自然之气。向四周观望,这种类似庄园的建筑还有许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寺庙庄严、注重装饰的外观,又有接地气的民间风格。

仲达仓一楼的门较小、开窗也小,主要是为了防止盗抢,房背面只有一处通气口。一楼的承重墙体与多根顶梁柱子将面积阔大、高约3.2米的空间撑起。每根顶梁的柱子都做工考究,在原木上加装刻凿了花卉、莲叶、云纹的木板,每根柱子上拴挂着不同的生产、生活用品——有的是青稞穗、抛索、镰刀,有的是动物皮张、羊拐骨。4根房梁粗细几乎一致,椽子和柳条在梁上铺开。

这些木料没有因为历经百年岁月而风化腐烂糙蚀,附着在上面的黑色烟尘油渍似乎起到了保护作用。一楼有12间用途各异的房间,有牛棚马厩,有堆放草料、牛羊粪和农具的房间,还有守夜人的住所及旱厕。一楼南面有一个储藏粮食的牛皮容器,据说青稞粮食及面粉在其中储放两三年都不会发霉变质。

二楼雍容大气,富有特色,有客厅(还兼有厨房和餐厅的功能)、卧室、客房、旱厕等12间房。通向二楼的木梯不是藏楼常见的独木凿梯,木梯宽约1.2米,旁有一根牛毛绳,可以为登楼者提供助力,保持平衡。到达二楼口,三面立有装饰性较强的护栏,显示出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厨房的墙面镶嵌有壁橱,摆放着一些产自本地的柳条筐和草编的篮筐,用于盛放干肉、糖果、翻跟头(一种油炸食品)、茶叶和其他杂物,还摆放着紫铜烧水壶、锅及木质的酥油盒、糌粑箱等。每个卧室都有木质的推拉门。在一些卧室和客房的木墙、门板上,贴着近代英国设在印度的贸易商行的标志和招贴画,有的图案依旧轮廓清晰、色彩鲜艳,它们显示了藏族商人往来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历史。

三楼一半是房舍、一半是露台,有一间面积20平方米的佛堂和3间卧室、客房,露台可供夏季纳凉和观望室外风景。三楼佛堂和屋檐下的彩绘非常精致,有藏族传统的游龙、凤凰、孔雀、牡丹、藏菊等,也有一些对称的图案。

据记载,仲达仓修建于1922年,历时三年完成。仲达仓到目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年75岁的才仁角丁老人是仲达仓最后的守望者,他介绍说:“仲达仓老屋是我精通绘画、雕刻、木工、建筑的父辈江雍坚参和才霍兄弟,看好当时渡口贸易兴起的时机,在有数百年历史老建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扩大面积,把地基后移数丈重新建造的。”修建时,为求稳固,第一年仅建造了底楼,一天只允许铺垫一行基石,第二年仅修建中间楼层,第三年修建顶层。历时3年,3层20柱的仲达仓宣告建成。江雍坚参不仅亲自用墨斗划线锯木料,装修各房间,而且还绘上各种图案,操刀雕刻。如今,虽然历经岁月,当初的匠心依旧清晰可辨。仲达仓修建完毕后,迅速成为当时通天河两岸各村寨争相学习借鉴的对象,谁家出了富商或者有成就的人,都会仿此修建住宅,它成为通天河沿岸民居的样板。

新中国成立后,仲达仓的主人把仲达仓的主体建筑,包括院内的平顶舍房30余间整体提供给人民公社,供办公和人员住宿之用,此外,也为学校、卫生院、食堂、供销社等提供了用房,仲达乡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使用期间也极为爱护仲达仓,就是那些贴在木板上的招贴画也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2017年,仲达仓被列入“玉树通天河古村落生活体验区”;2020年5月,被确定为“玉树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经由仲达仓这面镜子的折射,我们了解到嘎·曲登嘎布古塔渡口曾经的繁华与忙碌,以及唐蕃古道在促进汉藏贸易往来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旅游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