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变“棉花村”,游客气的是“照骗”

近日,四川“成都雪村”没有雪被不少游客吐槽。据现代快报报道,2月8日,记者从成都邛崃市的南宝山旅游区获悉,成都雪村中的“雪”确实为棉花,现已全部清除,自8日上午起,成都雪村已经关闭。景区向游客公开致歉,表示因今年天气暖和,雪村无法呈现,为营造“雪”的氛围,采购了雪棉铺装,但事与愿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雪村”变“棉花村”,游客很生气,景区被关闭,这事儿全赖“棉花”吗?其实,游客并非不能接受“人造雪”,此前各地也有类似人造雪景观。尤其是在一些不易降雪的地区打造人造雪景观,反而还容易带来差异化的体验,成为景区一大特色,吸引游客前往。

那么,“成都雪村”为何被吐槽,从报道和网友评论来看,主要还是前期宣传和实际效果差太多,名不副实败了游客兴致。据媒体报道,不少游客前期被景区的宣传照吸引,照片中有森林、大雪、小木屋,满足了人们对雪中村落的一切向往。景区在广告宣传页中更是注明:“不是东北去不起,而是成都雪村更有性价比!”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却发现,网上图片和雪村现场严重不符,景区用人造棉当人造雪,用“肥皂水”降雪,给人一种粗制滥造之感,让游客直呼被“坑”。由此看来,游客气的并非“人造雪”,而是“被照骗”。如今景区被迫关闭,浪费资源不说,还消耗了游客信任,破坏了景区口碑,可谓得不偿失。

“雪村”变“棉花村”,游客气的是“照骗”

▲景区宣传图

“雪村”变“棉花村”,游客气的是“照骗”

▲实际效果图

如今,各地都想打造特色文旅项目,但翻车的也有不少。“成都雪村”翻车的案例也给各地打造网红景点提了一个醒:与其用廉价替代品透支信任,不如以诚意创新打造差异化体验。景区打造特色项目,还是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挖掘特色资源禀赋,不可偏废,也不可盲目走偏。如今南宝山旅游区已清理所有雪棉,让旅游区回归生态资源和山水风光本色,也算是“迷途知返”。其次,打造差异化的特色项目,要创新更要有诚意,不可宣传大过于实际,用照片吸引游客,却对实景打造敷敷衍衍,如此一来,也只能做一锤子买卖。长久来看,败了游客口碑更难建信任,对景区发展更是“致命伤”。说到底,与其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噱头,还不如脚踏实际地发展自身特色。这是 “成都雪村”应吸取的教训,各地景区也当引以为戒。

特约评论员 喻若妍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