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发布自研RISC-V激光雷达主控芯片,刷新性能上限与安全下限

11 月 24 日,禾赛科技在麦克斯韦全球研发智造中心举办的 2025 技术开放日,成为激光雷达行业的一次 “真相祛魅”。

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孙恺携费米 C500 主控芯片、光子隔离安全技术及 256 线 ATX 焕新版三大重磅成果亮相,用 “底层物理原理” 拆解行业认知误区;CEO李一帆博士则从商业视角诠释 “安全兜底” 的产业价值。这场 “技术 + 商业” 双轮驱动的发布,不仅补齐了禾赛全栈自研的最后一块拼图,更重构了激光雷达行业 “性能上限与安全下限” 的竞争规则。

全栈自研筑牢壁垒,安全兜底打破行业迷思

禾赛的技术底色,正如孙恺所言:“我们是依赖最底层的数学、物理原理问‘为什么’的公司,而非依赖经验”。此次发布的三大核心技术,正是这一底色的具象化呈现。费米 C500 主控芯片作为 “第四代芯片平台最后一块拼图”,采用自主可控的 RISC-V 架构,单芯片集成 MCU、FPGA、ADC,是全球首款融合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双认证的激光雷达专用芯片。

孙恺强调其研发逻辑:“不是技术做不出,而是等足够多的量产数据”,这颗芯片嵌入了禾赛十年积累的安全算法,基于百万台 ADAS 车型路测经验,实现 “同等功耗下点频提升 1 倍” 的性能飞跃。

全球唯一的 “光子隔离技术”,则直击行业最大痛点 —— 误报与漏报。孙恺用形象类比揭示技术核心:“禾赛方案像可编程 LED 阵列大灯(独立控制),传统 SPAD 像卤素大灯泡(整片点亮)”。该技术通过 “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一一对应隔离”,将独立寻址激光器数量提升至传统 SPAD 方案的 10 倍,从物理层面杜绝 “高反膨胀”“鬼影” 等安全隐患。“激光雷达是给视觉兜底的,‘靠谱’最重要”,孙恺的这句话道破本质 ——1% 的误报可能带来 100% 的安全风险,而光子隔离技术已全系搭载于 ATX、ETX 等主雷达,实现极致 “零误报”。

256 线 ATX 焕新版的推出,更是 “拉高上限、守住下限” 的实践:旗舰配置下点频达 384 万点 / 秒(较前代提升 1 倍),测距 230m(@10% 反射率),同时搭载费米 C500 与光子隔离技术,雨天场景表现远超传统方案。“只有把激光雷达的下限做得好,它的上限才有意义”,孙恺的判断得到市场印证 —— 这款产品在手订单已超 400 万台,将于 2026 年 4 月量产交付。

垂直整合稳毛利,出海破局抗内卷

面对激光雷达 ASP 持续下降的行业趋势,李一帆用数据回应质疑:“价格降了 99.5%,但毛利并未持续下滑”。核心逻辑在于禾赛坚持 “垂直整合 + 自研芯片” 的降本路径,而非压供应商价格。“最早做激光雷达时,里面绝大多数东西不是为激光雷达设计的”,李一帆解释道,通过自研激光器、探测器等七大关键部件,禾赛已累计交付 1.85 亿颗自研芯片及半导体器件,“这个数字是行业第二名的 10 倍以上”,形成坚实的成本控制壁垒。

在市场布局上,禾赛采取 “国内稳基本盘、海外拓高毛利” 的策略。针对海外高端品牌,禾赛通过 VDA6.3(德国汽车工业最高级别认证),适配德国不限速等场景的高性能需求;同时在泰国建厂,为海外本地化交付铺路。“海外汽车市场 + 机器人非汽车市场,都给我们带来了比较好的毛利”,李一帆坦言,这两大市场更注重性能而非单纯价格,有效对冲了国内汽车市场的 “内卷” 压力。

生态层面,禾赛拒绝封闭。“什么都有能力做是好结果,但什么都自己做不是好结果”,孙恺强调,禾赛会在部分项目中混用供应商芯片,“希望产业链共同繁荣”。

这种开放态度体现在商业合作中:AT 系列连续 8 个月中国主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9 月达 47%),ETX+FTX 斩获唯一 L3 级激光雷达全家桶定点,客户覆盖欧洲顶级主机厂、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及理想、小米等国内头部车企。

显性指标收敛,安全壁垒成终极护城河

“未来行业的显性指标会变得越来越接近,但产品体验不会无差别”,李一帆对行业竞争的判断一针见血。他以气囊类比:“显性指标不是这类安全件最重要的,核心是千钧一发时刻救你命”。在激光雷达成为新能源乘用车 20% 渗透率的标配后,行业正从 “参数内卷” 走向 “安全比拼”。

孙恺则直指行业认知误区:“所有激光雷达都是数字激光雷达”,因为探测端均需 “光子→电子→数字信号” 转化,APD、SiPM、SPAD 仅为技术类型,无优劣之分,“就像增程和纯电,只是产品选择问题”。这种认知纠偏背后,是禾赛全技术路线布局的底气 ——Pandar 系列(APD)在 Robotaxi 市占率超 60%,AT 系列(SiPM)交付近 200 万台,ETX(SPAD)成为全球测距最远车规激光雷达,“SPAD 对禾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品选择问题”。

李一帆预判,未来行业玩家会越来越少:“显性指标都能做的时候,真正的不误报 / 不漏报、安全性高,会是无法逾越的体系性鸿沟”。麦克斯韦研发智造中心的严苛测试、百万台量产数据积累,让禾赛在安全领域形成 “新玩家和小厂天然更不友好” 的壁垒。

车端稳扎稳打,机器人赛道理性探索

在核心的汽车赛道,禾赛聚焦 L2-L4 全场景覆盖:AT 系列巩固 L2 级市场优势,ETX+FTX 瞄准 L3 级增量,Pandar 系列持续贡献高毛利。“车的战场在接下来几年内还是远远大于机器人”,李一帆明确战略优先级,汽车作为 “天然会买的交通工具”,上量速度远超机器人,是禾赛的核心基本盘。

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禾赛保持理性探索态度。“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探索科学边界的阶段,AI 能力不足以支撑正向 UE”,李一帆认为,当前核心是配合行业验证功能与安全,而非追求盈利。孙恺则畅想未来应用:“人形机器人可能在身体各部位装小尺寸、高帧率激光雷达,守住与人交互的安全下限”,目前禾赛产品已在物流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场景落地,但 “谈赚钱还不切实际”。

禾赛的反共识思考在机器人赛道尤为明显。“大家过多关注‘人形’标签,忽视了功能价值”,李一帆直言,未来可能出现对 “人形机器人” 的理性反思,“更应该聚焦生活中需要机器人解决的具体场景,而非形态仿人”。

“技术长跑中没有绝对领先,逆水行舟”,孙恺的这句话道出禾赛的长期主义。

正如李一帆所言,激光雷达行业正从 “混乱” 走向 “更有序”,而禾赛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已经开发了什么,而在于底层思考的基因,为未来打下更多基础”。

当行业聚焦显性指标时,禾赛选择守住安全下限;当价格战愈演愈烈时,禾赛通过全栈自研构建壁垒 —— 这种 “守正创新” 的战略,正在让禾赛从激光雷达领导者,成长为 “万物智能自主” 变革的核心基石。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