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晚间,百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首次系统披露其AI业务收入进展,展现出向“AI驱动”转型的关键成效。
财报显示,百度第三季度总营收为312亿元,百度核心营收为24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本季度百度首次分拆AI业务收入,该板块同比增长超50%。
其中,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应用收入达26亿元,以智能体和数字人为代表的AI原生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62%,达28亿元。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第三季度,百度全方位展示了AI为业务带来的变革性价值。他指出,企业客户对AI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采纳推动了AI云的稳健增长,萝卜快跑的全球化运营加速推进,移动生态中的AI原生商业化产品也展现出强劲潜力。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百度持续重注的AI战略。
百度首席财务官何海建在财报电话会上披露,自2023年3月发布文心一言以来,公司在AI领域的累计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
具体来看,持续的投入构建了从芯片(昆仑芯)、框架(飞桨)、模型(文心大模型)到应用(搜索、萝卜快跑等)的全栈自研布局,这种协同效应正逐步释放。
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地位。
根据三个月前IDC发布《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百度智能云以24.6%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连续六年、累计十次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冠军。
本季度,其AI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的订阅收入同比激增128%,显示出强劲的企业需求。
在消费者业务(2C)端,AI对传统产品的重构效果显著。
QuestMobile报告显示,截至9月,百度AI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达3.82亿,连续三个季度领先。
具体来看,百度文库和百度网盘的总月活跃用户(MAU)已接近3亿,百度APP内的文心助手日均活跃用户(DAU)已近千万,对话轮次同比增长约5倍。
高增长的背后,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泛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仍充满挑战,尤其在要求严苛的工业领域。
尽管文心大模型5.0在多项国际评测中表现优异,但其在多模态内容生成方面的能力,在工业设计、精密制造等场景下仍然面临着“可靠性”的终极考验。
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是毫米级的尺寸偏差或关键工艺参数的细微疏漏,都可能在实际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这揭示了生成式AI从“内容创作”工具迈向“工业级知识”助手之间仍然存在巨大鸿沟。
更为普遍的挑战还在于数据基础。
工业AI模型的效能高度依赖于高质量、规范化的数据。
不过,许多传统企业的数据基础设施薄弱,存在传感器老化、数据记录不规范等问题。
行业研究表明,在训练数据未能覆盖的极端工况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可能出现显著波动,这为项目的交付、验收和回款带来了潜在风险。
工业AI的本质是高度定制化。在汽车制造或新能源行业成功的解决方案,难以简单复用到纺织、化工等工艺迥异的领域。
每个新项目都意味着大量的二次开发和深度适配,这对百度的技术交付能力、行业知识沉淀及后续服务支持体系构成了持续考验。
为加速AI普及,百度正积极通过生态合作扩大战场,但合作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
在消费端,与小米、荣耀等手机厂商的合作旨在将AI能力深度嵌入操作系统。
然而,不同厂商定制化系统的底层差异带来了兼容性挑战,如何确保AI功能在不同设备上流畅、稳定运行,并在此过程中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隐私法规,是生态合作必须跨越的“协同壁垒”。
在自动驾驶领域,萝卜快跑本季度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达310万,同比增长212%,全球化布局拓展至瑞士、阿联酋等地。
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技术与法规的双重约束。
这么说吧,在复杂城市场景(如无标线道路、极端天气)的覆盖能力还需提升,而国内关于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面商业化的步伐。
从行业角度来看,尤其是放眼外部环境,竞争也日趋激烈。
谷歌Gemini通过与安卓系统的深度整合构建优势,华为则依托鸿蒙系统打造全场景硬件生态。
面对巨头们的闭环生态,百度需思考如何避免其技术优势在合作中被“管道化”,并强化自身在关键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
总的来说,百度第三季度财报清晰地展示了其AI战略的阶段性成果,技术壁垒初步形成,多个业务板块迎来高速增长。
目前来看,百度已经步入商业化的“深水区”,需要直面技术可靠性、场景适配性、生态协同性等深层挑战。
未来的关键,在于百度能否在保持技术高投入的同时,精准破解各行各业的落地难题,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可持续的财务回报。
显然,千亿投入之后,市场期待百度交出一份不仅增长迅猛,更能健康盈利的AI商业答卷。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