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照亮黑夜的手电筒,曾经几乎是家家必备的物品。
如今,随着路灯的普及,以及手机配备照明的发展,手电筒这样东西,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
可是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小镇上,有人却把小小的手电筒玩出了花来。
不仅将产值直接干到80多亿元,占有国内七成以上的产业份额,还出口美国、欧洲等超50个国家。
这个小镇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这座玩转“光电”的小镇,位于浙江宁波市宁海县的西店镇。
曾经,它跟全国几千万个普通小镇一样,默默无闻。
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托当地传统模具和塑料业的基础,西店镇制造手电筒的工厂开始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眼看当时的手电筒行业渐渐发展壮大,初具规模。
但另一个问题,却悄然出现。
那时的手电筒门槛低,谁都可以做,于是,很多企业为将产品卖出去,只能一再降低价格,市场逐渐陷入内卷式发展。
但很显然,这种发展注定无法长久。当地的企业家们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寻求突破。
时间来到2000年,120多位西店企业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包机来到广州,参加第88届广交会。
一帮几乎没出过远门的人,初来乍到也没有惧怕退缩。没有展会摊位,他们就一张张地发宣传手册。
“当年我们几家企业一起做了宣传册,最后我接到了一笔一万多美元的手电筒订单!”
冯财通作为“包机团”的一员,仍然记忆犹新。

也正因这一举动,成功为西店镇打开了国际市场,让很多老外记住了中国有个手电筒小镇——“China西店”。
那年,西店出口额达到450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相当惊人的存在。
小镇也开始摆脱内卷式价格战的泥潭,逐步向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0多年过去了,“包机精神”依旧根植在西店人的基因,积极与海外企业合作,开拓国外市场。
如今,西店的人们已经可以不用一张张发放宣传册,就有一大批海外订单纷至沓来。

随着时代变迁,单一手电筒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当代人的需求。
西店人开始从日常的各类消费场景出发,创新手电筒的种类,实现从单一传统到多元实用转型。
户外草地灯、太阳能灯、驱蚊手电筒等多种产品开始席卷市场,吸粉了一大波消费者。
宁波“步来特电器”的董事长胡振飞就是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1996年,他接手一家五金厂开始生产灯具,刚开始做的手电筒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每年的营业收入只有几十万元。
后来他开始注重研发创新手电筒的细分产品,并组建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技术研发团队。

他秉持先模仿、再超越的理念,推出了100多项专利手电筒产品,公司也在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
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满了最新款的各式手电筒产品。
创新的血液,时刻流淌在胡振飞的身上,带领着他从一家营收几十万的工厂,一点点壮大到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他的故事,也是众多西店人“逐光”的故事——与“光”携手向前,是西店人在新时代发展中为自己书写的瑰丽一页。

除了企业自发开拓市场,创新产品外,西店手电筒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行业协作的战略布局。
当地政府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真正让西店的手电筒品牌“立”起来。

为此,当地高位推动商标品牌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打击假冒伪劣“护牌”行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7—2018年,宁海县手电筒基地成为“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宁海县更是荣获“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县”称号。
2023年,西店镇建立知识产权共享企业联盟,通过联盟为媒介高效解决辖区企业间产品抄袭的问题,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化、高效化。
去年,宁海县在西店镇还成立知识产权联络站,进一步营造全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
此外,西店人也明白“抱团取暖”的重要性。
随着行业的日益壮大,当地在2017年成立了行业协会。
协会为辖区企业提供品牌塑造、宣传推广等多种助力,把“西店手电筒”品牌打得更响亮。
还制定出行业标准,统一了分类、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等,提升西店的整体竞争力,也为西店镇手电筒行业的集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它见证了一方人敢于开拓、不断创新、携手同行的奋斗历程。
也让人们口中所谓的“夕阳产业”重新绽放光彩。
从照亮黑夜到照亮产业未来,这束光,正以坚韧和智慧,继续点亮这座小镇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