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特斯拉
毫无悬念,特斯拉股东最终还是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拿到了这份价值1万亿美元的薪酬激励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75%的股东投出了赞成票,其中,最终决定票数的则是数量庞大的散户股东,有超过70%的散户投票支持了该薪酬方案。
作为特斯拉的灵魂人物,马斯克的一举一动都会给特斯拉的股价带来波动。方案通过后,特斯拉股价盘后一度涨超3%。业内普遍认为,对于散户来说,“激励马斯克,就是押注特斯拉的未来;特斯拉有未来,股市才有希望。”
在美国东部时间11月6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投票结果公布后,马斯克登台与Optimus人形机器人表演舞蹈,现场气氛热烈。他形容自家的股东大会“像夜店一样劲爆”。
狂欢的背后,是一场史诗级的“AI豪赌”正式开局。在这份为期十年的“对赌协议”里,马斯克需要让特斯拉市值达到8.5 万亿美元、累计交付 2000 万辆汽车、100 万台 Optimus 机器人、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等,从而换取自己真正想要的“特斯拉 AI 战略的绝对控制权”。
万亿薪酬背后,马斯克的KPI压力也不小,这份赌约的门槛并不低。
具体来看,这份为期十年的业绩对赌协议要分12个里程碑阶段来完成,且每个里程碑都要同时满足市值门槛,以及至少一项的运营或财务目标。
从当前特斯拉市值约为1.5万亿美元开始,每达成一个里程碑,公司市值需增加5000亿至1万亿美元不等,最终目标是达到8.5万亿美元。
同时,还包括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FSD活跃用户达1000万、Robotaxi商业化运营100万辆、Optimus机器人交付100万台,以及年度调整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到4000亿美元(连续四季度验证)。
这12个阶段看似主要包括汽车交付、利润等传统车企业绩指标,但实际上每一项指标都指向的是AI能力的落地。
比如,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与 1000 万 FSD 订阅用户,直接锚定的是自动驾驶能够实现商业化的规模落地;100 万台 Optimus 机器人交付,要求的是 AI 在实体机器人领域实现量产突破。
而年度4000 亿美元调整后盈利,若仅依赖汽车销售绝无可能,按 Robotaxi 70%~80% 的毛利率测算,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必须是 AI 软件与机器人业务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有防护条款,特斯拉市值需要连续三个月维持目标以上,业绩目标需连续四季度达成,如果达不到,马斯克也拿不到报酬;如果马斯克在赌约期间离职,未解锁部分将会失效。
因此,对于马斯克来说,要想最终实现特斯拉8.5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特斯拉的未来价值将不再由造车产能与销量来决定,而是要由AI的商业化能力来决定。
万亿薪酬确实是天价,但对于身家超过300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马斯克而言,真正激发他战斗的或许并不只是这万亿薪酬,而是这万亿薪酬背后能带来的东西。
特斯拉正从汽车公司转向 AI 科技公司,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 “需足够控制权防止 AI 技术被滥用”。
在上个月的一次投资人的网络会议上,马斯克更是坦言,担心当机器人军团建成之时,自己可能会被董事会赶走。“如果我不能保持足够的控制力,我就不敢去造那样的机器人军团。”
马斯克甚至放言,若无法获得足够控制权,将在特斯拉之外另起炉灶开发 AI 产品。所以,马斯克这场万亿薪酬博弈背后,其想要的并非金钱,而是对AI、对公司的控制权。
特斯拉会前披露的股权结构显示:马斯克及其信托约占14%。根据薪酬方案,马斯克每完成一项里程碑就可获得 1% 的股票,全部达标后将合计持有 25% 股权,而未来7年半内马斯克需持续担任特斯拉CEO,锁定期与抛售协商机制的各种限制,将马斯克个人利益与特斯拉 AI 战略的长期成败进行了深度绑定。
马斯克真正的诉求就是这25% 股权,以换取自己对特斯拉 AI 战略的绝对控制权与话语权,从而确保在AI和机器人等领域的长期投入与冒险激进不会被董事会掣肘。
从自动驾驶到人形机器人,每一项背后都需要数年的持续投入,而且还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但最终董事会通过这项薪酬方案,也说明董事会将特斯拉的未来押注在AI上,希望借此换取马斯克在AI上的全力以赴。
对于这项史无前例的对CEO的激励方案,特斯拉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在致股东信中直接表示,“这不仅是一份激励计划,更是一份未来契约。留住马斯克,是特斯拉持续创新的关键。”
一些支持马斯克的散户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呼吁投“赞成票”:“马斯克只有在让特斯拉更值钱时,才能获得报酬。”
作为特斯拉的灵魂人物,马斯克这场万亿薪酬博弈背后,本质上还是投资者看好特斯拉 “AI + 机器人” 的科技估值逻辑,以及为马斯克“颠覆性执行力”买单。因为如果失去马斯克,市场普遍认为特斯拉将会变成一个传统车企,可能导致其市值大幅缩水。
有人支持,就会有人反对。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并未得到所有股东的支持。在这份薪酬方案被提出之后,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反对与质疑声音一直不断。
比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就投下了反对票,其指出:“我们认可马斯克的远见所创造的价值,但担忧奖励规模过大、股权稀释严重,以及缺乏关键人物风险的缓释机制。”
美国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美国最大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全球股票投资总监Drew Hambly在一封邮件声明中表示,“特斯拉提议的CEO薪酬方案比同类公司的CEO薪酬方案大了很多个数量级,还将进一步集中单一股东的权力。”
对于反对者来说,这是一场极具风险的下注,他们不是害怕马斯克赌赢了,而是担心马斯克赌输了。根据最新财报数据,特斯拉三季度净利润13.7亿美元,同比下降37%。
今年二季度,特斯拉营收利润双降,马斯克甚至在财报会上发出预警,“未来几个季度,特斯拉可能会很艰难。”
不过,马斯克同时也表示,特斯拉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电动汽车销量,鼓励投资者看好公司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业务。
马斯克正试图将特斯拉的重心转向人形机器人(Optimus)与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两大核心方向,并试图打造继电动车之后的新增长曲线。马斯克甚至预言“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可能来自Optimus”。
在这次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透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当前生产成本已控制在每台约2万美元。他预测未来全球将有数百亿台Optimus,其规模将“超越手机”,甚至可能“消除贫困”。从弗里蒙特工厂启动年产100万台的生产线,之后在得州建年产能1000万台的产线。
特斯拉目前展示的是第2.5代人形机器人,明年将启动第三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生产;人形机器人将采用年度发布周期,每次都会有重大改进。
在Robotaxi 方面,马斯克宣布,完全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将于2026年4月投入生产,最终达到每10秒生产一辆的节奏,并认为理论上每5秒一辆也有可能,直接冲击 “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目标。
马斯克认为,在一个人人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未来,由于车辆使用效率极高,道路上的车辆总数将会减少。他致敬竞争对手Waymo,感谢其“为自动驾驶之路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很大帮助”。不过,马斯克也指出,Cybercab的量产节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审批的进度。
对于中国市场,马斯克预测FSD将在2026年2月或3月获得全面批准。不过相比人形机器人,不管是Robotaxi 还是FSD的规模化落地,都受监管政策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但让市场乐观的是根据马斯克在此次股东大会上释放的信息,他对于赢得赌约充满信心,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
无论是Optimus、Robotaxi,还是FSD,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划。随着Optimus 量产进度加速,Cybercab 2026 年实现量产,特斯拉股价或因 “AI 叙事强化” 出现持续上涨。
按照马斯克给特斯拉的规划来看,十年内实现AI在各种场景之下的大爆发,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不过,这场赌约无论输赢,马斯克已通过这场豪赌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控制权,推动了特斯拉的战略转型,同时也成为商业史最具标志性的一次博弈。
同时,他也将行业竞争从 “产能比拼” 拖入 “AI 竞速”,推动供应链从 “配套” 升级为 “创新协同”。
即便十年后,马斯克未能使特斯拉达成 8.5 万亿美元市值,特斯拉在 FSD、Optimus、AI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将定义下一代产业规则。
同时,这场万亿赌约也给汽车行业上了生动一课。智能汽车时代,车企应该如何重新定义“领袖价值”?需要进行颠覆性的“激进激励”,还是继续“保守合规” ?
答案可能因不同车企而不同。对于特斯拉而言,万亿薪酬并非单纯的激励,而是要用股权换取马斯克对特斯拉的 “时间绑定”。毕竟,马斯克除了特斯拉,还有其他多家公司需要他同时去管理。
特斯拉股东与马斯克的这场博弈,或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管理者薪酬激励的风向标。当一家车企开始成为“AI科技”公司,薪酬激励体系也应随着公司转型而同步完成进化。智能化本质是 “十年磨一剑” 的跨界革命,沿用传统薪酬逻辑将错失机遇,而留住核心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定位。
这场赌约的胜利开局,或许只是AI带来企业与行业风云变幻的起点。(本文首发于Barron’s巴伦中文网,作者|张敏,编辑|李玉鹏)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