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媒发现了,苦干70年,中国在沙漠做了件大事,知道的人不多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中国人,骨子里就自带创造奇迹的能力。

从上古的大禹治水到后来的愚公移山,从万里长城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延续,不管是自然的考验,还是天道的遏制。

不服输的中国人总能在时间的沉淀下,把一道道难关当成进阶下一级文明的垫脚石。

前阵子,塔克拉玛干“锁边”完成合龙,顺手又把“2025全球十大工程”桂冠揣回中国口袋。

这条3046公里的“锁沙长城”,直接维出堪比两个河南省的面积总和的沙漠,是近60万人埋头干了十几年的成果。

而在这7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我们不仅将流动的沙漠给有效地控制起来,还在这荒芜的沙漠之上,种出了超千亿的经济作物。

就连向来偏颇的外媒,都直呼中国堪称人类治沙史的奇迹,甚至有美国网友都调侃称“火星绿化非中国莫属。”

美名虽然好听,但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人,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艰辛。

对于处在我国内部的人来说,说起沙漠来,可能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但其实,我国的沙漠面积,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建国那会儿,咱国土里就有66.7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差不多占了全国7%的地儿。

这还没把近5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算进去,要是全算上,我国荒漠化土地得有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的13%。

而我国的沙漠也不只是在新疆、青海两个省内,其实全国多地都有沙漠。

只不过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柴达木等这种知名沙漠,刚好出现在这两省。

西起新疆南部,经过华北的陕西、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一直到东北地区的科尔沁地区,一直都受沙土地化的困扰。

黄沙之下,不能种植作物的困境就不用说了,大风之下不是吹来了流沙掩埋住了庄稼,就是吹走了沃土让庄稼没法成长。

那会儿的大家常年面临着“三刮四种”的迫害,粮食产量极低,严重威胁超千万人口的生存。

也就是在这重重困境之下,从建国的第二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防沙治沙的一系列工作,而这沙我们一治就是70多年。

所有人都知道,治沙堪比愚公移山,千百年形成的沙漠,想要治理也并非一日之功。

1950年,治沙职工们意外发现方格字形最抗风埋,像是老天被中国人的执着打动,悄悄递来了“麦草方格”这把固沙金钥匙。

在工作人员的反复试验下发现,1米见方的方格起到的固沙效果最好,随后又反复确认方格用草,从麦草到芦苇再到秸秆。

又从正方形网格到菱形网格,一代代治沙人总能因地制宜,试验出最适合当地沙漠的扎格方式,将这种草方格治沙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了草方格这一治沙的基础方法,虽然有效地降低了沙区的输沙率,却远没到能阻止沙尘发展的程度。

1993年那场特大沙尘暴,足足刮了5个多小时,横扫18个地市、72个县,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5亿元,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灾害。

其中还有31人失踪,85人死亡,超200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可这场灾害才过去3年,北方又频频被沙尘暴刷屏,2000年一年就刮了14场,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

频繁来袭的沙尘暴,进一步坚定了我国治沙的决心——此后,人力、资金、技术持续向沙漠集结,誓与沙害抗争到底。

早在1978年时,我国就启动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在当时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生态工程。

在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的努力下,成功将三北约5%的植物覆盖率,提升到了13.84%。

在防护林的保护下,成功为3000万公顷的农田带来庇护。

2000年,我国又相继推出退耕还草还林的相关举措,与此同时还同步加大了对京津冀晋蒙的种植投入。

草格墙在沙漠里排排站的同时,人们也在方格里不停试种各种树和草,像做实验一样,看谁能扛住风沙、真正扎根。

多年“海选”下来,梭梭、胡杨、红柳、沙拐枣、骆驼刺这些狠角色凭超强抗旱、锁沙本事C位出道,如今都是沙漠里的治沙“英雄”。

而它们之所以能在沙漠中脱颖而出,也离不开长年奋斗在治沙一线人们的精心照料。

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机械进不去的地方,靠的都是人力运输,数万平方米的网格墙,也都是他们一锹锹、一铲铲地拼凑出来的。

前线治沙人从没松过劲儿,后方的科研团队也在一直深耕技术,两边一起决心把“向沙要地”这场硬仗打到底。

2010年,中国第一次试水“光伏+治沙”,把太阳能板和固沙绑在一起玩出了新花样。

草方格打底固沙,又在网格中种植固沙植物,最后再将光伏板铺设在最上层。

光伏板一来给地面“打遮阳伞”,水分不被太阳轻易抽走;二来晒着太阳就能发电,抽水滴灌直接使唤,剩下的电还能存起来,哪儿需要往哪儿送。

冲完光伏板的水直接淌进沙里,顺手就给草树“浇了个二遍”,一套迷你生态闭环就这么转起来了。

这一实验的成功,很快被应用在了内蒙古的沙漠之中,并且各地还因地制宜,开发出了养牛、种植经济作物等新项目。

2014年,新疆地区利用冰川融雪,和当地低温环境,在沙漠中又开展起了三文鱼养殖项目。

几年的时间,“沙漠里养海鲜”这门手艺不仅被我们整明白了,就连产量也是相当高,一年7000吨的产量,能占我国市场的三成之多,成了名副其实的“戈壁海鲜工厂”。

2016年,沙漠养猪的小型试验在内蒙古通辽的沙漠中取得成功后,2018年猪猪先锋队,再次奔赴库布齐沙漠,参与到改善沙地生态的重任之中。

在“猪猪侠”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很快地将沙漠植被率从5%提升到了96%,一直保持运动的猪猪们,肉质也更加紧实好吃,自身价格也被大大提高。

一条条治沙+养殖、新能源、特色农业等等,不同组合和全新模式相继产生。

古人治水移山,今人治沙锁龙。轮到咱们这代,虽不用搬太行、填渤海,却也在黄沙里啃出了绿底子,这份答卷,足够挺胸说一句:及格有余,骄傲有理!

早在2019年,NASA就用卫星成像发过我们的“成绩单”,过去20多年,中国绿面积一口气涨了10%,是全球绿化速度最快的“尖子生”。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的沙漠化情况,不仅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不少地区已经出现水草丰美,绿意环绕的壮丽景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乌素沙地。

从1950年不足1%的植被覆盖率,已跃升至34.8%,境内流动沙丘已基本实现全面控制,超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完成了从贫瘠到绿洲的进化。

按现在的进度,毛乌素沙地到2030年就能“全面清零”,把沙子彻底制服。

毛乌素只是咱“沙里淘金”的小缩影,更硬核的是,中国人硬把黄沙种成了万亿级大产业。

到2025年,我国沙漠光伏装机量已实现6000万千瓦,规模之大就连三峡大坝在光伏发电前,都要矮下半头。

直接创造出超3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钱就跟在沙漠里白捡的一样。

还有利用沙漠大风的天然优势,产生的风力电能的年产值,也实现了200亿元的收益。

针对沙漠土质培育出的玉米、水稻,近两年也获得了大丰收,10万亩的玉米年产值也已达到10亿元,年亩产万斤的水稻,也为我国囤积了充足的储备粮。

还有沙漠特有的经济作物,如梭梭林嫁接肉苁蓉、枸杞、大枣等农业经济作物,养殖类的猪、牛、羊等畜牧相关产业。

不仅实现年均70亿元的收入,也能带动上千万人实现新就业返乡。

就连我国数十年摸索出的治沙经验,如今也能作为付费知识,输出到伊拉克、纳米比亚等沙漠国家。

善于解题的中国人,对待各种难题总能利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把最坏的局面创造出最有利自己的局面。

如今的沙漠,不仅不再成为中国人的困扰,更是成了为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的“聚宝盆”。

这变废为宝的能力,任平那个中国人看了无不感到骄傲,为祖祖辈辈努力和奋斗在事实的中国人点赞。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