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普时报
AI+脑机接口,机器人变聪明了?
□ 严伟栋 李 磊
|  | 
| AI制图 | 
想象一下,只需一个念头,机器人就能帮你完成各种工作,会是什么感觉?近日,新一期《自然·机器智能》刊登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由人工智能充当“副驾驶”的脑机接口系统,能够通过解读人脑意图、辅助行动,显著提升瘫痪患者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AI的助力下,“精准度不够”的脑机接口技术正走向实用化;而有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加持,“略显笨拙”的智能机器人也有望快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各补短板,成就“黄金搭档”
脑机接口的核心能力,是捕捉人脑电信号或血氧变化,将人类“意念”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指令,目前已在医疗领域落地见效。它能让渐冻症患者通过“想象”实现打字交流,也能帮助瘫痪病人借助外骨骼重新站立行走。不过,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没有物理“身体”,无法与现实环境互动。
AI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则具备“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能力。无论是工厂精密装配、家庭扫地陪护,还是手术室精细操作,它都能高效完成。而它的短板同样突出,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意图,察觉不到情绪波动,更读不懂深层需求,互动时总显僵硬,缺乏“人情味”。
虽各有短板,但这两项前沿技术恰好能形成互补。脑机接口提供“意图输入”,具身智能负责“物理输出”,共同实现“所想即所得”的交互体验。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取长补短,更是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深度协同,推动AI从“执行工具”向“智能伙伴”跨越。
三步进阶,人机共生逐步深化
当然,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共生”,其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以“单向控制”为核心,脑机接口扮演“指令发射器”角色,具身机器人则是“动作执行者”。人类可通过意念直接操控机器,此阶段的关键在于提升信号识别准确率与指令转换速度,保障控制稳定无中断。
进入中级阶段,融合系统开启“主动感知”模式。机器人不再被动接收指令,而是结合人类语音、表情及心率等生理数据,主动判断情绪与需求,人机间开始建立信任。
高级阶段旨在实现“深度协同”,依托神经网络与认知图谱技术,机器人通过长期学习可掌握人类认知习惯与情感模式,甚至模仿人类思维与创造力。此时机器成为有“温度”的智能体,真正迈向“人机共生”的终极目标。
落地见效,从实验室走进现实
目前,人机共生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的融合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早已在各个领域展现其实用价值。
在现代化工厂中,“意念+机器人”模式渐成主流。工人无需动手,借脑机接口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装配、检测、维修等复杂工作,既降低工伤风险,又提升作业精度;机器人实时回传数据,辅助工人精准判断,构建“人机合一”协作模式。
医疗健康领域,该技术为行动障碍患者带来希望。瘫痪或渐冻症患者凭意念可控制外骨骼行走,或指挥护理机器人翻身、取物;机器人还能监测患者心率、肌肉状态,异常时及时预警,实现“康复训练+健康监护+紧急干预”一站式服务。
家庭场景中,机器人转型为“情感伙伴”。它可扫地、做饭,还能感知情绪:孩子考试失利时陪其游戏散心,老人记性不佳时提醒吃药、带钥匙,让科技成为传递温暖的“家庭成员”。
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目标从来不是用机器取代人类,而是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弥补我们在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局限。未来,人类将更专注于创造、情感与决策,而机器则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智慧的补充。只有坚持技术发展、伦理规范与实际应用并重,这场融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走向更高阶的文明形态——一个人机共融、智能共生的美好未来。
(作者严伟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李磊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