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激发商业航天创新活力,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卫星通信能做什么,应用未来有望在哪些场景落地?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我现在就坐在一辆可以直接连接卫星的汽车车内。我们在没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区,就可以通过这个卫星通信的App,连接到距我们三万多公里外的天通卫星,来实现打电话和发短信等等功能。和一般的移动网络通信方式不同,卫星通信不需要地面基站支持。直连的天通卫星是一种高轨通信卫星,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


本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移动相关业务许可也预计于近期落地,意味着直连卫星业务将扩展到更广的用户群,商用进程进一步提速,今后还有望拓展到数据服务。

卫星火箭打配合
低轨卫星互联网布局提速
当前我国已规划发射上万颗卫星,计划在未来提供覆盖全球的网络服务。
9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在此之前的7到8月,我国多型火箭接力6次发射,将47颗低轨互联网卫星部署入轨,刷新了国内卫星互联网高密度组网的发射纪录。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卫星制造端和火箭发射端联动配合,初步形成了卫星互联网批量交付、发射能力。

而火箭方面也在显著提升入轨能力。长征八号甲火箭近期连续两次成功发射,面对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需求,火箭进行了诸多适配改进。


宋征宇表示,长征八号甲火箭在今年2月首飞后,当年就实施高密度发射,在国际同类火箭中尚属首次。目前预计到明年春节前还有5次发射任务,未来更是按半个月一发的能力部署,这也凸显了当前我国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任务的紧迫。
年内首飞新型火箭进入冲刺阶段
“星等火箭”明年有望缓解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上万颗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需求,当前行业苦于缺乏大运力和低成本的组网火箭。
9月15日,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进行了静态点火试验。

火箭一级配置了9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工作,总推力超800吨,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这也是一款有望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的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计划年内首飞。

业内人士预测,年内还有朱雀三号、力箭二号、长征十二甲等多款设计为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火箭有望实现首飞。此外,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推力达220吨的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蓝焱”已经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最高推力已到达50%工况。该发动机有望服务于今后更大运力的火箭研制。


来源:央视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