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星戴森球,为什么它们如此不可靠,并且注定不会被发现?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提出,先进的外星文明可能会在恒星周围建造巨大的巨型建筑,以利用恒星的能量。

这样的举动将允许一个文明从卡尔达肖夫等级(一个文明能使用的能源量级来判定)的I型文明发展到II型文明,直接从恒星而不是从给定的行星表面获取能量。

天文学家认为,这些被称为戴森球的壳可能会发出独特的技术特征,使它们在许多光年之外都能被观测到。

但是,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还没有第一次接触到外星人,更不用说一个外星人建造的巨型建筑,它正在吸收恒星释放的能量。

正如《新科学家》报道的那样,这可能是有原因的。布莱恩·拉基是“突破聆听计划”(Breakthrough Listen Initiative)的一名科学家,该计划旨在寻找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他说,戴森球体可能在我们遇到它之前就会自我毁灭。

在一篇有待同行评议的论文中,拉基提出,像卫星一样的物体同时聚集在一颗恒星上,在碰撞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级联效应。

“当你有一大堆东西像这样成群结队地一起移动时,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它们有时会撞到一起吗?”拉基告诉《新科学家》杂志。“在它们的轨道速度下,这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许多方面,这种情况的风险已经在我们地球的轨道上上演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警告说,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可能会相互碰撞,或者与无数太空垃圾中的一块发生碰撞,这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即凯斯勒综合征。

专家警告说,碰撞可能引发灾难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拉基的说法,外星人必须非常小心,以确保卫星不会穿过彼此的路径。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杰森·赖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告诉《新科学家》杂志说:“如果一颗恒星周围有那么多物质,它就会与自己发生碰撞,最终把自己撕成碎片,除非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轨道。”

拉基的结论留下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我们也许仍然能够探测到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已经坍塌的巨型结构的特征。然而,如果没有这种可见的技术特征,它们将难以被发现。

就利用太阳的能量而言,研究人员此前发现,我们需要摧毁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才能在我们的主星周围建造一个戴森球,这是一项巨大的——而且可能有风险的——努力。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