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电动车电池,不少人仍停留在传统锂电池的认知里,但一场关乎电池技术迭代的变革已悄然临近。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续航能力更强的固态电池,即将迎来行业聚焦 ——2025 年 9 月 23 日至 24 日,第七届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大会将在苏州举办。这场看似 “学术范” 的会议,实则是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推手,堪称行业发展的 “风向标”。
不同于以往偏理论的研讨,此次大会直击固态电池落地的核心难题:从提升电池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研发,到增加电池容量的正负极材料优化,再到解决生产过程中界面适配的技术瓶颈,以及探索规模化量产的可行路径,每一个议题都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参会主体更是覆盖全产业链,车企、电池厂、科研机构齐聚,连消费电子厂商也主动参与,足以见得行业对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视,彻底打破了 “固态电池只是画饼” 的质疑。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 “何时能用上固态电池”,机构已给出清晰时间表。中金公司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808GWh,这一规模可满足上亿辆电动车的电池需求;更关键的是,全固态电池将在 2027 年完成技术定型并实现小规模量产。回顾锂电池的发展历程,从初步量产到全面普及仅用了三四年时间,照此推算,未来五六年内,传统锂电池或逐步退出市场,固态电池将成为电动车的主流选择。
国泰海通证券指出,当前固态电池已进入 “从 0 到 1” 的加速发展阶段,而国内采取的 “车企 + 电池厂” 协同研发模式,更是为技术突破注入了强劲动力。车企提前明确电池性能需求,电池厂联动材料商攻关核心部件,小到粘结剂这样的细节零件,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从材料研发到生产设备制造,国内固态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同步推进,2027 年成为产业化元年并非空谈,也有望改变过去核心技术 “卡脖子” 的局面。
在固态电池产业浪潮中,已有两家企业凭借实打实的技术布局崭露头角。一家是紫江企业,其子公司紫江新材专注于固态电池专用铝塑膜的生产。铝塑膜虽看似不起眼,却是固态电池的关键包装材料,对性能要求极高,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胜任。目前,紫江新材已成为国内固态电池领军企业清陶能源的合格供应商,这意味着其技术已通过行业验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另一家则是泰和科技,其重点研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这两种材料均为固态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泰和科技的相关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距离量产仅一步之遥,其中 LiTFSI 更是已送样至客户进行验证。在电池行业,能完成送样验证,相当于拿到了进入市场的 “入场券”,只需等待客户确认后即可开启批量供货。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当前市场上不乏蹭固态电池热点的企业,部分企业甚至未涉足相关技术领域,却宣称 “布局固态电池”。事实上,技术转化为实际利润需要漫长过程,绝非举办一场会议、发布一则公告就能实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甄别企业实力,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