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雷军通过“雷军请回答”预告视频,提前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改变》)预热,面对公众对小米“跨界手机、汽车、芯片”的疑问与“频繁对标行业巨头”的争议,他以坦诚的回应,揭开了小米多业务布局背后的逻辑——不是个人精力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同的“合力突围”;不是盲目跟风的“对标执念”,而是以行业第一为目标的“成长方法论”。
“手机、汽车、芯片不是我一个人干的”,面对“忙得过来吗”的疑问,雷军首先澄清了外界对其“全能管理者”的误解。他强调,小米每块业务都有专业团队支撑,更关键的是,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生态闭环:手机业务积累的用户生态与交互设计经验,可反哺汽车的智能座舱体验;汽车领域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又能推动自研芯片的技术迭代;而芯片的突破,反过来会提升手机与汽车的核心算力竞争力。这种“1+1+1>3”的协同效应,正是小米敢于同时切入三大高难度领域的底气所在。
谈及“多线作战进展顺利”的经验,雷军将其归结为“做好复盘”与“运气加持”,但背后实则是小米“孤注一掷”的决心。当被问及“汽车和芯片都很烧钱,怎么敢同时干”时,他透露了一个关键细节:小米一上来就投入了1000亿,这几乎是当时账面上的全部资金。为支撑这两大“吞金兽”,内部甚至喊出“供汽车和芯片这俩孩子上大学”的口号,各部门勒紧腰带过紧日子。这种“all in”的魄力,打破了外界对“小米谨慎布局”的刻板印象——在雷军看来,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没有“试错空间”,唯有集中资源全力冲刺,才能在手机红海之外,抢占汽车与芯片的新赛道先机。
而针对“不管做啥非要对标谁”的争议,雷军给出了更具格局的解读:“敢于对标世界第一就是一种勇气,只有对标第一、学习第一,才能最终赶超第一。”从手机领域对标苹果的生态整合能力,到汽车领域对标保时捷的性能调校与特斯拉的智能驾驶,小米的“对标”从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以行业顶尖水平为“参照物”,寻找自身的差距与突破点。正如小米SU7在研发初期对标特斯拉Model 3的续航与加速,最终却通过自研电池技术实现差异化优势;其自研芯片对标行业领先水平,却更注重适配手机与汽车的跨场景需求——“对标”是手段,“超越”才是最终目标。
雷军的回应,本质上是小米“战略定力”的一次公开传递。在手机市场增速放缓、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芯片研发难度陡增的当下,小米没有选择“单点突围”,而是通过多业务联动构建壁垒;没有回避“对标巨头”的争议,而是将其转化为“向强者学习”的动力。这种战略选择,既符合雷军一贯的“极致性价比”与“技术为本”理念,也暗合当下科技行业“生态化竞争”的趋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跨领域、全链条的综合实力较量。
随着9月25日年度演讲的临近,雷军口中的“改变”或许将有更具体的落地:可能是手机、汽车、芯片协同的新成果,也可能是小米在技术研发上的新突破。但无论如何,从此次回应中不难看出,小米已不再满足于“手机巨头”的标签,而是试图以“多业务协同+对标赶超”的路径,向“全球顶尖科技集团”迈进。而雷军的“1000亿押注”与“对标勇气”,也为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在高难度领域突破,提供了一份值得参考的样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敢于以强者为靶,在挑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