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实现“一日双射” 卫星互联网与气象监测能力重大突破

2025年9月2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在12小时内成功完成两次发射任务,引发全球航天领域高度关注。当天凌晨3时28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风云三号08星送入预定轨道;当晚20时40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这两次任务不仅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596次和597次飞行,更标志着中国在低轨卫星组网和气象监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风云三号08星

发射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长征六号改作为我国首款固液捆绑运载火箭,自2022年首飞以来已连续成功执行17次发射,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4.5吨,可灵活适应单星、多星串联、并联等多样化发射需求。本次成功部署的11组低轨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覆盖密度和通信容量。业内专家指出,此类卫星组网不仅服务于民用通信,还将为物联网、应急救灾、偏远地区网络接入提供核心支撑。航天科技集团通过设立“荐言箱”征集优化建议,持续提升发射效率的做法,被国际航天媒体《SpaceNews》评价为“中国高密度发射能力的制度化创新”。

长征六号整装待发

风云卫星再升级:温室气体探测实现国际领先

风云三号08星的发射则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技术的精细化进展。该卫星搭载9台遥感仪器,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的高精度全球温室气体探测,其光谱定标精度达到皮米量级(万亿分之一米)。据设计师邵益凯介绍,该星入轨后将与05、06、07星组网,使气象数据更新时效从6小时缩短至4小时,预报精度提升3%,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一倍。新华社评论指出,风云三号08星将助力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掌握数据主动权,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支撑。

媒体评价:中国航天的“效率与精度”双突破

国际媒体对中国航天“一日双射”的模式给予积极评价。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强调,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已形成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轨道组网的全球独有业务能力,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而《航天国际》网站则关注到长征六号改的高密度发射能力,认为其“固液捆绑技术为快速部署低轨星座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国内专家进一步指出,两次任务均由八院抓总研制,反映出我国航天工业体系的高度协同性。

此次发射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在技术上的成熟度,更展现了其服务全球治理的战略视野。随着卫星互联网与气象监测双网融合,中国航天正以“硬科技”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太空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