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迭代太快,产品经理怎么应对?

过去依托 “开发 - 测量 - 认知” 循环、以稳定技术为地基的产品开发模式,在如今 AI 地基频繁 “震动” 的环境下逐渐失效,像曾引发关注的 AI 硬件 Rabbit R1,就因核心依赖的模型被快速超越而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让产品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本文围绕 AI 时代产品架构的调整、产品经理技术预见性的培养,以及从 “功能导向” 到 “体验导向” 的设计思维转变,为应对 AI 快速迭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向。

最近你有没有经常感到一觉醒来,世界又又又又变了?

对于今天的AI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来说,这已经不是一种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而是常驻的“灰犀牛”。

可能你周一刚根据GPT-5设计好产品交互和工作流,周三谷歌就扔出了一个能力更强的模型,让你的设计看起来像个笑话。

到了周末,某个开源社区又发布了一个新模型,直接把你下个季度的迭代规划给“枪毙”了。

这不是夸张。DeepMind的CEO戴密斯·哈萨比斯在前不久的一次访谈里就坦言:AI的迭代快到“连公司内部都很难完全跟上”。

对于今天的AI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来说,日常的画风基本是:Nano banana刚在全网刷屏,第二天Seedream 4.0又屠了榜。

传统的产品开发法则正在失效,而大多数人还没准备好……

你的地基,正在变成流沙

过去几十年,产品开发的圣经是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里提出的“开发-测量-认知”(Build-Measure-Learn)循环。你构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推向市场,收集用户反馈,然后快速迭代。

这个模型的核心假设是,你的技术地基是相对稳定的。

但在AI时代,这个地基正在变成一片流沙。你辛辛苦苦花三个月“Build”出来的产品,其核心依赖的AI模型,可能在你“Learn”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之前,就已经被淘汰了。

还记得2024年初刷爆全网的AI硬件Rabbit R1吗?它设计精巧,理念先进,希望成为你的“口袋AI伙伴”。但它的核心功能——一个“大型动作模型”(LAM)来操作App——是建立在当时的大语言模型能力之上的。

然而,就在它发售后不久,OpenAI和谷歌相继发布了具备原生多模态和操作系统集成能力的模型。一夜之间,你的手机App就能比这个专门的硬件盒子做得更好。

Rabbit R1的困境,就是所有AI创业者的噩梦:你精心建造的城堡,因为地下的板块漂移而瞬间崩塌。

当你的产品地基每两周就要经历一次地震时,你该怎么盖房子?

给你的产品装一个“乐高”心脏:可插拔引擎

那么,该怎么办?

关键是产品架构必须支持“引擎”的可插拔。

这是什么意思?

想象一下你的产品是一辆汽车。车身、轮胎、内饰、方向盘是你精心打磨的用户体验和业务逻辑。而AI模型,就是这辆车的引擎。

在过去,引擎一旦装上,基本就跟这辆车锁死了。

但现在,引擎技术每隔几周就有一次代际飞跃。你还把引擎和车身焊死在一起吗?

当然不!

你要做的,是设计一个标准化的接口,让你可以随时把那台老旧的V6引擎拔下来,换上最新的核聚变动力引擎,而不需要重新设计整辆车。

这就是“可插拔引擎”(Pluggable Engine)的思维。

AI搜索领域的明星公司Perplexity AI就是这么干的。

他们的CEO阿拉温德·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曾公开表示,他们会混合使用市面上最好的模型,包括GPT系列、Claude系列,以及他们自研的模型。

他们构建的不是一个依赖特定模型的“答案生成器”,而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对话框架”。

今天用GPT-4o效果最好,他们就插上GPT-4o;明天Claude 4发布了,在某些任务上更强,他们就无缝切换过去。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哪款引擎,而在于那个能驾驭所有引擎的“汽车底盘”和“驾驶系统”。

从产品经理到“半个先知”

有了可插拔的架构,只是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但更难的是“做什么”——这要求产品设计者拥有一种全新的能力:技术预见性

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提出过一个“永远的Beta版”(Permanent Beta)的概念,鼓励个体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今天的AI产品经理,不仅要接受自己产品的“永久Beta”,更要成为一个“半个先知”。

你不能再仅仅基于模型今天的能力去设计产品。你必须深刻洞察技术趋势,准确预见一年后技术将达到的水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

这听起来很玄,但其实有方法可循。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浪潮都遵循着类似的规律。

当智能手机摄像头像素还很低的时候,柯达的高管可能觉得那只是个玩具。但凯文·斯特罗姆却预见到了“相机将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后来成为Instagram的Burbn。他赌的不是当时的技术,而是技术发展的确定性趋势。

对于今天的AI产品经理来说,这种预见性意味着:

  • 当模型还只能理解2个模态时,你就要开始思考当它能理解4个模态时,你的产品会是什么样。
  • 当模型还只能调用简单的API时,你就要开始构想一个能让AI自主完成复杂工作流的交互框架。
  • 当模型还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时,你就要开始构建能容错、能引导、能与不完美的AI共舞的产品体验。

过去我们问用户“你需要什么?”,现在我们必须同时问AI“你能带来什么?”

设计未来的体验,而不是今天的功能

那么,一个具备“技术预见性”的PM,拿着“可插拔引擎”的架构,具体该怎么设计产品呢?

答案是:聚焦于设计一个足够抽象和有远见的“用户体验目标”,而不是一系列焊死在当前技术上的“功能点”。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做一款文档处理产品。

  • 旧思路(功能导向):基于今天的模型能力,我们设计一个“上传PDF,一键总结”的功能。UI上就是一个按钮。
  • 新思路(体验导向):我们要为用户打造一个“智能研究助理”的体验。这个“助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用户“深度理解和利用文档”。

看到区别了吗?

“一键总结”是一个具体功能,它会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而迅速变得平庸。当所有模型都能总结时,你的功能就毫无壁垒。

但“智能研究助理”是一个体验目标。

今天,这个助理的能力可能只是“总结”。但你的产品架构和交互设计,从第一天起就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当明天的模型(那个新的“引擎”)能够根据文档内容进行深度问答、寻找论据、生成反驳观点、甚至跨文档进行交叉分析时,你不需要重新设计产品。你只需要把新引擎“插”进去,你的“助理”就自动学会了新技能。你的用户体验也随之无缝升级。

这就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思想的延伸:不要被延续性创新束缚,要为破坏性创新预留空间。

你的产品,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为未来的破坏性创新搭建好的舞台。

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拥有最强AI模型的公司,但一定是那些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驾驭这股力量,并将其转化为稳定、卓越用户体验的公司。

作者:赛先声;公众号:奇点漫游者

本文由 @赛先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