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文化领域。人们不禁要问,当机器能够轻松生成我们消费的内容时,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何去何从?
约书亚·罗斯曼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探讨了这一话题。他指出,在智能手机时代,我们的生活节奏已经与算法的节奏紧密相连。从早晨醒来听播客,到睡前刷Netflix,我们的空闲时间几乎被算法填满。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便捷,但也带来了过度刺激和思想上的混乱。
罗斯曼提到,自己曾试图在清晨与人工智能系统克劳德进行对话,以寻求一种不同的体验。虽然他没有让AI指导自己的写作,但他发现与AI聊天可以让他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被算法推荐的内容所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算法驱动的互联网世界开始失去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由AI生成的内容。
AI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不仅限于内容生成。例如,一些播客制作人也开始尝试使用AI工具来辅助创作。罗斯曼提到了一档名为《深度探索》的播客,它使用谷歌的NotebookLM系统生成节目内容。尽管这种自动化制作方式在某些方面可能缺乏深度,但它确实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AI的普及也引发了一些担忧。计算机科学家诺伯特·维纳曾在其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提到,随着社会的规模扩大和复杂度提升,信息传递将变得更加依赖AI。维纳警告说,如果AI以错误的方式传递信息,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这种担忧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因为AI生成的内容已经无处不在。
罗斯曼还提到了AI在文化表达方面的潜力。例如,“AI或消亡”团队利用AI工具制作暗黑超现实主义喜剧视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AI在内容生成方面的能力,还体现了创作者对电影语言的深刻理解。
尽管AI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新机遇,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罗斯曼指出,AI缺乏个性和艺术能动性,这可能导致生成的内容缺乏深度和独特性。AI文化的泛滥也可能淹没人类的原创性,使文化产品变得千篇一律。
在文章的最后,罗斯曼回到了他个人的体验。他提到在一次与朋友的午餐聚会中,他们回忆起大学时的创意写作课和已故教授埃德蒙·怀特。怀特的教学风格轻松且充满八卦色彩,他的小说也往往以真实生活为背景。罗斯曼感慨道,真正的文化世界不仅仅是一份待体验的艺术作品清单,它更是一个在师生、缪斯与诗人之间展开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在与文化形式博弈,而这些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重生。
罗斯曼认为,尽管AI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呼吁人们珍视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文化产品,并在AI时代继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