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半年报显示,比亚迪以 308.8 亿元的研发投入蝉联 A 股第一,同比增幅 53%,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两倍。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家车企用 14 年时间(累计投入超 2100 亿元)把“技术优先”写进公司基因后的自然结果。当行业平均研发增速仍在 3% 左右徘徊时,比亚迪用 50% 以上的加速度,把“研发—技术—市场”的飞轮推入了临界点,于是技术爆发接踵而至,巨额研发投入迎来技术爆发。
智能驾驶从实验室开进停车场
7 月,比亚迪宣布在中国市场对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在智能泊车场景下提供“零损失兜底”。这一看似营销动作的背后,是 L4 级泊车算法在量产车上的首次落地。仅半年时间,搭载该系统的车型销量突破 120 万辆,成为全球装车量最大的辅助驾驶系统。高研发强度直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红利,也反向摊薄了算法迭代成本,形成“数据—模型—体验”的正循环。
补能体系的“兆瓦闪充”革命
基于超级 e 平台的兆瓦闪充技术,把 10%-80% 充电时间压缩到 8 分钟以内,并兼容 800V/1000V 双电压架构。高功率背后,是比亚迪对 SiC 模块、液冷枪线、整车热管理等 17 项核心专利的垂直整合。兆瓦级闪充不止是“充得快”,更让纯电车型摆脱了“里程—电池—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为中高端市场打开新的价格-性能区间。
专利墙与护城河
在中汽信科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中国专利榜单中,比亚迪全部位列第一。专利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城河,更是研发效率的量尺:高投入-高专利-高市占率,构成了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对于跟随者而言,追赶 300 亿元级的年度投入是一道资金门槛;更难复制的是,比亚迪把研发支出 70% 投向平台化技术,专利之间可以交叉复用,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显著。
从“技术飞轮”到“产业飞轮”
技术爆发的终点不是炫技,而是规模。比亚迪 2025 年前七月全球销量 249 万辆,同比增长 27.4%;海外销量 55 万辆,已超去年全年。高端品牌方程豹、腾势、仰望半年累计销售 16 万辆,同比增长 75%。当技术红利转化为销量红利,再回流为研发资金,比亚迪完成了“投入—技术—销量—更高投入”的闭环。飞轮一旦转动,惯性会把企业推向更陡峭的成长曲线。
在汽车行业百年变局的关键节点,比亚迪用 14 年的高强度研发证明:技术爆发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可复制的系统工程。当研发强度跨越临界点,技术、市场与资本会自发形成正反馈,这才是“巨额研发投入”真正的魔力所在。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