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科普 | 6G与AI的“双向奔赴”:解锁智能时代的通信新宇宙

  6G通信技术,听起来还很遥远,其实已经悄悄走进我们的视野中。很多人问我,5G还在持续在生活中渗透,为什么我们就要开始谈6G?其实,技术的演进从来不会停下脚步,正如我们从1G走到5G,每一代通信技术都在重新定义人与人、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而6G,或许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觉醒”,它不再只是关于更快的网速或更低的延迟,而是要让网络本身变得能感知、能思考、能响应,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能伙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从1G到6G:移动通信的“智能进化树”

  若是和大家一起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技术不断跃迁的历史。1G让“移动通话”从梦想照进现实,核心是突破有线束缚;2G 瞄准“速度提升”,开启数字通信时代;3G实现从电路交换到分组IP的跨越,为数据传输铺路;4G拉开“移动互联网”大幕,催生短视频、移动支付等新业态;5G则沿着“云化”路径,将网络能力向云端延伸,支撑工业互联网等场景。

  而6G,将以“智能化”为核心标志。如果说5G是“端-边-云”协同的起步,那么6G要实现的是“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终端不再只是手机,网络也不再只是传输数据的通道,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感知环境、规划任务、协同执行的综合智能系统。

  AI+6G:不止“强强联手”,更是“基因重组”

  AI与6G的相遇,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一场“基因重组”,是彼此赋能、共同演进的过程。

  我常常强调,AI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与6G的发展不谋而合。AI不仅能够帮助6G变得更智能,也为6G的创新打开了新思路。对6G来说,AI是它的“智能引擎”——它既是6G所要支持的服务(AI as a Service),也是推动通信业务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力量,覆盖从网络运维、企业管理到垂直行业应用的方方面面。

  说到6G时代的核心技术,“智能体”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与传统大模型的“一问一答”不同,智能体拥有短期“基因”与长期记忆,能拆解目标、自主执行任务,甚至操控工具。我打一个比方,如果说大模型像是“助理”,那么智能体就更像是能独立完成复杂操作的“代理”。

  为了实现智能体之间的高效协同,我们还需要建立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来规范模型与数据、工具之间的交互方式。同时,云服务(IaaS/PaaS/SaaS)也亟需智能化升级,以更好地支撑AI服务的灵活部署与调用。在算力方面,我认为可以通过算力拉远的方案,在企业本地完成初步计算,仅上传中间结果至云端,这样既保障数据安全,又能充分利用云端强大算力。

  终端不再只是手机:AI 终端解锁未来交互新可能

  6G与AI的深度融合,最终会体现在终端形态和交互方式的革新上。我认为,未来的AI终端将具备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保护等优势。它们不仅能通过传感器精准感知环境,还能实现真正自然语言交互,推动终端从“通信工具”转型为“智能体载体”。

  在我们看来,6G时代的终端不会局限于手机和电脑。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可能成为终端的“外显延伸”——手机可以放在口袋里,人们通过眼镜就能完成交互,双手得以解放,服务场景也将极大扩展。终端之间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够协同作业,甚至实现有线与无线接入的深度融合。

  交互方式的变革同样值得大家期待。除触摸屏外,自然语言、手势、眼神等将成输入方式,传统APP的存在感会逐渐减弱。内容形态从“预制”走向“定制”,从文字、语音扩展到视频、图形自主生成;通信模式涵盖点到点、点到多点、多归属等形态,实现“人机物兼容”“通感算融合”“天空地互联”。

  尽管前景璀璨,但6G智能化之路面临重重考验。首先是“数据饥渴”问题,训练网络AI模型需海量高质量数据,而数据分散在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手中,难以共享利用。其次是要平衡“实时性”与“复杂性”,通信决策需在毫秒级完成,而复杂AI算法计算耗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做最优决策考验算法和算力。此外,安全性隐患大,若网络核心智能系统被攻陷后果严重。最后,成本与功耗是商业化的现实难题,智能超表面、AI原生基站及复杂算法的部署、运维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

  可以说,6G的研发注定是一场跨越技术、商业与协作的马拉松。6G的终极形态,不仅仅是让我们的手机快一点,而是旨在构建一个连接现实与数字、融合人类与万物的智能立体空间。

  “6G技术带来了不确定性,也打开了无限创新空间。”这是我常常提到的一句话。这场变革正在我们眼前悄然发生,它需要全球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最终将这幅宏伟的蓝图,一点一点地写入我们的现实。

 (文章系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期间光明网采访邬贺铨院士的内容,光明网记者焦子原、实习生赵羽彤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网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