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日宣布携手三菱电机与台湾烟酒公司竹南啤酒厂,启动亚洲首座“酒厂碳捕捉先导试验厂”,未来成功导入减碳科技后,可回收啤酒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回到制程中应用,实现碳循环再利用的目标。
啤酒诱人泡沫背后,藏着碳循环的创新契机,工研院携手三菱电机与与台湾烟酒公司竹南啤酒厂三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展开先导系统规划与构建,预计2026年在台酒公司竹南啤酒厂启动实证运转,让台湾自主研发的碳捕捉技术落地实践,开创新一波“碳经济”产业革命。
这次合作由工研院提供核心的固态胺碳捕捉技术,三菱电机负责流程控制优化,台酒竹南啤酒厂提供酒厂内天然气锅炉排气及场地作为捕碳验证场景,三方将共同合作在场景中验证高效率碳捕捉与纯化系统,并评估其在酒类制程相关环节中资源再利用的可行性,期望打造可循环的碳管理解决方案。
工研院副院长胡竹生表示,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与碳费压力,碳不应再只是排放负担,而是可再循环利用资源,这次台日技术合作不仅是验证科研成果,更是实践当地场景应用关键一步,未来将有助于台湾企业创建具经济效益的减碳转型路径,更是台湾碳捕捉技术走入一般企业应用重要时刻。
三菱电机先端技术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桥本博幸表示,今年6月工研院开发碳捕捉测试系统已在兵库县尼崎市的先端技术综合研究所场景开始运行,这次的协议将进一步扩大在台酒竹南啤酒厂进行二氧化碳回收与纯化技术的现场实证,预期可加速三菱在二氧化碳回收至利用的研究脚步。
台酒竹南啤酒厂厂长杨继忠说明,竹南厂已通过导入绿色能源、汰换设备与节能等措施投入减碳,并长期回收酦酵制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纯化后作为食品级二氧化碳使用,这次希望通过固态胺碳捕捉先导系统导入,验证厂内天然气锅炉碳排也可以同样回收、纯化及应用,助攻各工厂推进低碳转型。
工研院绿色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万皓鹏说明,这项技术核心是一种“收放自如”的专利固态胺材料,可从工业制程排气中有效抓住二氧化碳,再用大约摄氏80度的低温让材料“吐”出二氧化碳进行回收。
万皓鹏指出,就像一块会呼吸的海绵,省能、高效率又可反复使用,模块化的设计占地小,更可依照需求扩展,很适合应用于像啤酒厂这类产业,期望落实“本地回收利用”的中小型工厂,而在实证成功后,有望推广到更多制造业与电子业,让台湾碳管理拼图更臻完整。
(首图来源: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