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人工智能(AI)热点中,许多专家认为,未来的AI发展应该转向灵长类动物的神经科学研究,而不再仅依赖芯片。这一观点挑战了目前以计算力为核心的AI模型,这些模型虽然在数据处理上表现出色,但却缺乏真正的理解能力。
目前的AI系统,包括最强大的大型语言模型,主要依赖庞大的计算资源。尽管这些模型看似先进,但它们实际上只是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统计模式,并无法像人类幼儿那样形成抽象概念或适应陌生环境。这些系统需要持续的硬件支持、海量的训练数据以及不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这使得它们的运行变得极为依赖。
若要实现真正的智慧机器,需要从灵长类动物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中汲取灵感。根据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25年的最新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亚微米分辨3D成像技术(LV-fMOST)与神经元关注系统,揭示了猕猴前额叶皮层中2,231个投射神经元的“精简高效”连接模式,这为灵长类的认知决策提供了神经机制框架。此外,单细胞RNA测序与增强子精准定位技术的突破,为灵长类大脑海中细胞特异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灵感,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设计更高效的类脑人工智能系统。
未来,基于屏状体的神经图谱,可能为意识障碍及情绪调控患者开发精准医疗方案,并推动学习能力与认知增强技术的革新。这些研究表明,现有高性能AI模型在神经表征与行为反应方面与灵长类视觉系统的差距越来越大,仅靠提升算力并无法完全模拟人脑,需加强灵长类大脑海中理解和学习机制的研究。
灵长类动物的神经科学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智能的本质,还能引导我们开发出更高效的AI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在更少的资源下运行,并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