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深层次,对比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L

随着前一段时间特斯拉Model YL横空出世,着实是在纯电动大SUV市场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实从尺寸的角度来看,特斯拉Model YL和小米YU7旗鼓相当,基本对位,但是两者的差价却在7-15万元的水平(以Model YL网传40万级别定价计)。在这种差距之下,花比小米YU7多六位数左右的价钱买特斯拉Model YL到底值得不值得?两款车之间又有哪些差异?咱们今天就抛开价格差,从几个更深的方面对比当红炸子鸡特斯拉Model YL和小米YU7。

一、外在设计,两车理念完全不同

看车先看脸,这两台车虽然都是新一个时代的新能源车设计,但是底层逻辑仍然存在质的差距。以我们看来,小米YU7的颜值相对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小米YU7的整体外观造型语言有着经典车的影子,复刻经典就算是照猫画虎也不至于特别难看,是一种具有艺术感和传统经典车型优秀设计的美,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致敬和复刻。

特斯拉Model Y则是一种充满科技感的美感,比如说传承自Cybertruck的贯穿式前脸设计,以及通过表材质处理后的后尾灯漫反射板,都是这一代车型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优秀细节设计。

而且从一开始,为了彰显车型的科技感属性,特斯拉首先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以及中控主要交互靠一块屏幕实现的设计理念,这种极简化的设计语言在当今的新能源车甚至燃油车当中都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应用。不得不说,特斯拉在新一个时代的设计语言引导上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引领属性。

另外,两车的定位也是有所差异,小米YU7主打的是还是一到两个人坐着开着都很舒服,而特斯拉Model YL用2+2+2的座椅布局和3040mm的轴距解决了标轴版不能带一大家子一起出门的问题,更加偏向于家庭用车。

二、智驾辅助系统逻辑策略存在区别

说到最近火热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相关的内容,首先说明,我们目前在国内所有能够买到的乘用车,无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说的有多么完善、有多么接近L3,仍然都是L2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驾驶员称为第一责任人。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的两种方案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思维的表现——小米YU7的智驾系统是在传统的ACC+LKA自动跟车加自动车道保持的基础上,增加比如说打灯变道、自动上下匝道、APA自动辅助泊车等边际功能,并且在研发的过程当中着重标定除了ACC+LKA之外的功能,以体现向L3有条件自动驾驶靠拢的新特性。

具体配置上,小米YU7 Max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硬件配置堪称豪华,其核心配置包括英伟达Thor智驾芯片,算力高达700TOPS,为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该车还搭载了探测距离达到200米的激光雷达,以及1个4D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这些传感器共同构成了360度无死角的感知系统,能够实时捕捉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软件方案则采用的是端到端。

在最近的某平台测试当中,参测的两款车型(SU7 Max、SU7 Ultra标准版)的表现可以说体现了小米数据库训练时长尙短、场景仍有局限性的特点,在很多场景下的表现犹豫、突兀,甚至是引发严重交通事故。

(小米SU7 Max和Ultra在平台的高速NOA测试中仅得1分)

而特斯拉这边的智驾辅助系统则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看似相对有些局限,但是实际在某平台的城市和高速特殊、应急、事故场景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无论是前车突然切出、马路中间横摆事故车还是城市场景面对电动自行车的情况,特斯拉的表现都是相对从容的,高速紧急情况测试的得分也是全场最高的。然而国内外的FSD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仍然存在一些区别,我相信随着法规落地,海外的满血FSD落实到国内特斯拉车型上应该不会太远。

(特斯拉Model 3虽然是纯视觉,但在除野猪测试之外都满分通过)

特斯拉海外FSD与国内版在功能、场景、法规、智驾水平、数据训练及价格上差异显著。海外FSD功能更全,依托一个巨型神经网络来进行训练,可实现“点对点”全自动驾驶,适用场景广泛,满血版本的关键在于依赖海量真实数据训练,迭代迅速,智驾水平高,自主决策能力强,采用月订阅制。国内版则聚焦城市道路辅助驾驶,场景受限,因法规要求数据本地化存储且禁止在中国AI训练,改用视频模拟训练,算法迭代效率降低,智驾水平仍处L2级,需驾驶员监控。价格上,国内坚持6.4万元一次性买断,远高于海外订阅制及国产竞品

(海外特斯拉Model Y的满血FSD界面,在未手扶方向盘情况下仍然在进行自主变道)

三、两者的造车工艺和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系列在底层造车逻辑上也属于是两个阵营。先说结论,小米YU7的造车理念和流程仍然是传统如大众、奔驰这种老车企的逻辑,整车的工厂就是一个巨大的拼接车间、工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外采的零件按图纸一个一个拼接起来;

而特斯拉则是将冲压车间等基础制造单元合并到工厂内部,整车的组成就是几块巨大的自产自研的积木,集成化程度更高。集成化程度更高的同时,特斯拉的车身刚性和碰撞安全也是优秀的,超高压一体化压铸车身也保证了足够的被动安全性。因为在它的老家美国,修车费用可是全球一顶一的贵,所以它要是不皮实,也不会在美国还是销冠。

再说一个细节,无论电动汽车还是燃油车都需要大量的线束和控制单元来对功能进行调度控制。国产新能源车在采用域控的情况下,线缆总长一般在2000m左右,而特斯拉Model Y采用更加“去线缆化”的车身域控布局,线缆总长仅为100m(特斯拉马斯克官方宣称),整车通讯更高效。这一水平相较于前作以及竞品也是大幅度减少,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轻量化——从整车净重也能看出来,Model Y整车净重仅2.003吨,比YU7 Max轻了接近400公斤。这种差异可不是减少个零重力座椅,减配一个冰箱就能轻松做到的,还是特斯拉整车设计的底子到位。

(特斯拉Model Y高压电走线极其简洁)

关于小米汽车与特斯拉三电系统的技术差异我们从特斯拉Model Y与小米YU7 的CLTC续航表现也能看出些端倪。

特斯拉Model Y长续全驱版采用78.4度的LG电池,CLTC续航750公里,小米YU7采用的则是96.3度的宁德时代电池,CLTC续航770公里。从这组数据和重量差异来看,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特斯拉三电技术(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的优势。首先是能耗效率差距明显:特斯拉Model Y用78.4度电跑750公里,折算下来百公里电耗约10.45度;而小米YU7以96.3度电跑770公里,百公里电耗约12.5度。即使扣除YU7重400公斤可能增加的能耗(按每100公斤多1度电估算,约多4度/百公里),其基础电耗仍高于Model Y,说明特斯拉在电机效率、电控精准度上更优。

其次特斯拉电池能量利用率更高。同样容量的电池,特斯拉能转化出更多实际续航,背后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优化——比如对电芯状态的精准监控、充放电效率的控制等,这也是特斯拉三电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另外就是两个车企对于让纯电动车“能用”的两种差异化的策略,我们现在的纯电动车是用大电池、5C快充、800V平台等等加快充电速度的办法,让纯电动车的使用便捷性至少达到一个及格线水平。

而特斯拉则是通过电控系统的精打细算,域控、去线缆化的无线通讯等减重、减线缆损耗的设计让每一度电都尽可能“物尽其用”。我们的大电池、快充电的模式虽然解决了可用性问题,但是对于电池健康而言,高压、快充这些操作所带来的影响仍然未经过一个生命周期的考验,相比较之下,还是精细控制电控,降低百公里能耗的方式要科学不少。

(网上晒出的特斯拉Model Y的电耗,无论如何计算都是十一二度的百公里电耗)

最后,我们用手机给大家对比下小米与特斯拉在产品上的差异。小米汽车的整体逻辑很像安卓手机,一个公版的主板(基于成熟底盘技术优化)然后加上其他的各种外采外研的零件;而特斯拉则更像是苹果,坚守自己的造车(造手机)逻辑,芯片系统,工艺等等均为自研。即便与供应商合作也有很强的话语权。产品上很容易形成技术壁垒。相比小米的产品更难被复制。

其实,我们做这篇内容并不是想说小米汽车不够好。小米汽车目前的表现,满足大家日常用车需求是没问题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小米与特斯拉的不同,与朋友们探讨下电动汽车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你更喜欢特斯拉还是小米呢?为什么?评论区聊聊吧。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