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正式面世,该标准专注于道路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详细规定了评价流程及试验方法,并明确了测试场景暴露率、复杂度、危险度等关键指标的评价要求。这一进展标志着自动驾驶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自动驾驶相关标准的日益完善,行业试点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然而,公众对于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担忧,尤其是隐私安全与系统安全方面,依然存在。不过,AI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
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国内多个城市已开启了道路测试与商业化探索的先河。例如,小马智行宣布其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搭载的北汽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已在深圳上路测试。广汽埃安的霸王龙Robotaxi也已在广州、深圳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小马智行的多款合作车型更是进入了量产阶段,并启动了公开道路测试。
从地域分布来看,Robotaxi的试点范围已覆盖长三角、京津冀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上汽集团在上海、苏州等城市开展的Robotaxi示范运营尤为引人注目,已投入近100台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400万公里,接收订单超20万单。广州市中心至白云机场的Robotaxi线路已正式开通,这是广州首次将自动驾驶服务引入市中心、机场和高铁站,市民只需通过App预约,即可享受自动驾驶带来的便捷出行体验。
政策方面,北京市作为首个开启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的城市,已向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颁发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允许这些企业在60平方公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内提供主驾位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重庆和武汉也率先发布了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向百度发放了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标志着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正式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Robotaxi的推广不仅带来了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还为社会民生带来了积极影响。自动驾驶技术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了独立出行的可能,提高了特殊人群的出行效率,并优化了整体通勤体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自动驾驶系统通过精准驾驶控制与策略优化,实现了能耗降低与尾气排放减少的双重目标,为城市交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自动驾驶技术并非尽善尽美,仍存在诸多短板。技术安全层面,复杂环境感知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极端天气条件下,现有传感器系统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系统性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车联网技术的普及,黑客攻击已成为现实威胁,一旦车载系统或云端服务器被攻破,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包括隐私数据泄露等。这些技术隐患加剧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可靠性和隐私保护的担忧。
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事故责任界定方面,现有技术标准与法律框架之间存在明显断层。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责任主体难以明确,涉及多方主体,包括车企、软件供应商、云服务商甚至乘客等。伦理困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不可避免的碰撞发生时,算法应如何决策,如何量化不同生命价值,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统一答案。我国虽已在部分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立法试点,但在全国性法规层面,仍缺乏对关键问题的明确规定。
面对这些挑战,AI技术正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可以显著提升复杂环境的感知能力,克服环境感知的瓶颈。同时,AI与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结合,可以优化系统,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借助大模型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模拟极端路况,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在突发状况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