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光初照的7月15日,文昌卫星发射场见证了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的壮丽景象。仅仅3小时后,天舟九号便顺利抵达中国空间站,完成了其作为太空快递员的使命。这是天舟系列飞船自四年前首次执行任务以来,第八次为空间站运送物资,标志着一条从地球直达太空的物流通道已全面建成。
当天下午3点40分左右,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满怀期待地打开了天舟九号的舱门,开始接收来自地面的宝贵货物。从文昌发射到航天员接收,仅仅半天时间,这样的高效物流系统,让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天舟九号的太空之旅,背后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在飞船升空前两个月,它便已抵达海南,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飞船工程师们精心布局,确保在22.5立方米的空间内,能够容纳总重量不超过7.4吨的各类货物。此次天舟九号携带的货物总量达到了6.5吨,创下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单次货物运输量的新高。
在这些货物中,国产舱外航天服因其体积庞大且易受损,成为了特别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其安全送达,工程师们采用了特殊手段进行包装和固定,实现了“零磕碰”的运输目标。天舟系列飞船还逐步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快速交会对接等,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太空货运飞船之一。
此次发射的天舟九号飞船,还首次具备了3个月的应急发射能力,实现了发一备一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站物资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白明生表示,为了确保空间站的持续运行和航天员的工作生活需求,天舟系列的发射任务必须保持无缝衔接。
在飞船装货完毕后,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与天舟九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厂房内合体,准备出征。火箭设计师陈风雨和他的团队,为了确保火箭在高温、多雨、高湿度的海南环境下能够可靠发射,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和准备。长征七号火箭采用全数字化设计手段,实现了设计、生产和组装的全流程三维化,大大提高了发射效率。
在发射前的最后时刻,一批生鲜特送货物被装上了天舟九号。这些货物中,包括航天员喜爱的水果以及需要低温保存的生命科学研究样本。其中,一项关于脑类器官芯片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这项研究旨在探究空间环境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手段。
随着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学实验和试验载荷设备在货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从天舟九号飞船开始,科学家可以在太空实验室的文昌基地进行专业的实验准备工作。这一新流程为各类科学实验,尤其是生命科学类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长征七号遥十火箭准时点火,将天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天舟九号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再次展示了中国航天器交会对接的高超技术。在保障送货到站的同时,天舟飞船和长征七号火箭还携带了新的试验件,探索空间站货运的更高可靠性,并为后续中国航天的更远目标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