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能源车中控都要立个很丑的大平板?设计上有啥考虑吗?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今天学会一新词儿,来自法拉利罗马的继任者阿玛尔菲Amalfi的,驾驶者分区(Driver-Oriented Cockpit Hollow)你可以看成是对近年来iPad glued to dashboard这种大屏随便贴在中控就管这个叫做内饰设计的某种角度的“反击” 反正法拉利嘛,总要引领设计潮流,有这种天马行空的“坑”设计,也挺有启发性的。 但实际上屏幕也放在下面了,或许更加影响眼椭圆也说不准? 这个我只能解释为法拉利把车机功能的多样性调到了他们认为的最低状态,尽量让驾驶者感受车的动态,能这么解释么?

反正今天我看到这个设计之后引发了我的一些观点发散,也可能是乱发散哈,大家轻喷。我只说我的个人观点,就是为什么感觉现在的新能源车内饰设计一个比一个丑?三电布置类似都是XX合1、电池包在地板下方,电机后置或四驱、白车身模块化程度极高、内饰结构预留空间高度确定,请问凭什么给你设计不同的内饰格局? 现在内饰的设计基本上就是个封装空间已定、接口已锁、预算已压缩的“工程套件”,大量共享结构像中控上端梁、副仪表板骨架这些甚至采购的话语权都比设计师要大,请问你能设计出个啥来?就下面这车的内饰,我把logo盖住,你能猜出是啥车吗?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内饰造型根本不能脱离结构进行创新,顶多加点皮肤给你稍微优化一点。 产品周期短,请问为什么要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我们叫打磨,你就是个塑料瓶子,不是块玉石,我凭什么给你“打磨” ?就这?你跟我聊设计?你搞笑呢吧?再者说了,我们太追求“遥遥领先的参数”,而不是“独立设计语言和品牌印记”,设计师早就已经泛化 ,再也不是10年前一个设计图稿奉若神明的时代了,现在都还CEO觉得哪张手稿好就设计,手下很难提出反对意见了。

在很多国产车企里,造型团队不是主角,甚至不是真正决策者,我接触过很多泛亚系的、清华系的,人家刚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到中国都懵了,设计草图刚画完,产品经理就拿销量数据让你加大中控屏,然后尾灯必须贯穿式,理由竟然是【不然不好拍照上热搜】??? really? ,然后国内很多工程部门也是NC一样,现在会摆谱了,说什么为了平台通用性、压缩零件数量,这些造型必须收敛,收敛你M,最后还不是供应商压价压到质量不行,接缝不齐,最后设计团队出来背锅。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你和我都理解不了这股“电车味”的内饰设计风潮,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疯狂喷,如果不能给大家更有启发的观点和理解时代的发展岂不是又变成了一个喷子了? 所以我个人又反思了一层,就是今后的“内容”这个内容包含车内人员的关注度、视线、注意力,是不是真的会有放在虚拟空间中的一种大趋势? 你问问自己,自从短视频时代开始,你有多久没有欣赏过自己车的内饰了?副驾驶不是刷手机就是看车内屏幕,后排更是这样,所以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情况吗? 产品是分层级的,现在主流大众的需求就是各种大屏幕,所以某种角度,你喷也没用。。。。对吧

整体来说,目前内饰的设计,是非常有争议的,一部分人认为实在太无聊了,另一部分人认为,今后是要交给虚拟世界的,比如一些企业现在提前押宝智能眼镜,就是时代的佐证,再往下发散,今后带智能眼镜的和不带的,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甚至要花钱购买你这个人在别人智能眼镜里的包装介绍,在某些空间里 你甚至都可以不用太注重穿衣搭配,因为你的形象在智能世界里已经够买好了。 那设计角度,今后的世界都已经变成这样了,设计硬件当然要逐渐过渡给大屏幕和HUD让位了,所以某种角度,这个时代的趋势就是设计粗糙化的同时,高度电子集成化。

最后,我觉得我写的有点乱,大家评一评吧 我觉得根据大家的意见我再思考思考。反正挺有意思的,开放话题,大家随意聊。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