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特斯拉智能车之战升温,雷军点赞特斯拉无人驾驶交付

6 月 28 号,特斯拉搞了一件引发行业震动的大事。一辆 Model Y 依靠自身的技术,从工厂出发,一路行驶到上海用户的家门口,全程既没有司机驾驶,也没有进行远程操控,最高速度甚至跑到了 115 公里。特斯拉副总裁陶琳通过微博公布了这一消息,并强调这是历史上的首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小米的雷军就转发了这条微博,毫不吝啬地夸赞特斯拉,尤其对其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在评论中表示小米仍需继续学习。​

回溯到两天前,也就是 6 月 26 号晚上,小米刚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正式推出自家首款 SUV 车型 YU7,这款车的定价从 25 万 3 千 5 起步。雷军此前就曾明确表示要挑战特斯拉的 Model Y,如今特斯拉展示出无人驾驶交付的 “神操作”,小米迅速做出回应,这一系列举动让人明显感觉到,两家公司在智能车领域已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特斯拉此次展示的技术具有极高的门槛,车辆在整个行驶过程中,完全依赖自身的 FSD 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干预驾驶。不过,关于车辆具体行驶的路线,以及是否遇到交警拦车等细节问题,特斯拉并未详细说明,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些并非重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进行此类测试,必须事先申请审批,特斯拉想必也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的。​

雷军的表态十分耐人寻味,他直接点名称赞特斯拉的 FSD,这实际上等于公开承认特斯拉在该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然而,小米也并非毫无作为。在发布会上,小米将 YU7 明确定位为 Model Y 的直接竞争对手,并且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更贴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当下,消费者在购车时变得越来越精明,性价比高且功能齐全的车型往往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

从技术路线来看,小米和特斯拉存在一定差异。特斯拉始终坚持采用摄像头搭配自研芯片的方案,而小米则据说在车辆上装备了激光雷达,并且支持城市道路辅助驾驶功能。目前,两种技术方案各有优劣,很难评判哪种更好,最终还需通过实际使用体验来验证。特斯拉此次展示的是长途无人驾驶交付,而小米侧重于城市道路场景,这或许意味着两家企业针对的是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

国家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监管相当严格,去年专门出台了新的测试办法,明确规定进行无人驾驶上路测试必须申请牌照。虽然特斯拉此次是否获得相关许可并未对外公布,但既然敢公开宣传,想必是通过了正规流程的。倘若未经审批就贸然进行此类活动,必然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严厉查处。​

当前,智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 25 万到 30 万这个价位区间,众多品牌纷纷扎堆。除了小米和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以及一些传统车企,都在这一细分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小米 YU7 的定价刚好低于 Model Y,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抢占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不过,特斯拉通过这次无人驾驶交付的展示,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为自身赢得了极高的话题度。​

据悉,特斯拉的这套系统已经升级到最新版本,能够将导航和驾驶功能紧密结合,理论上可以实现从 A 点到 B 点的全程自动驾驶。然而,国内的路况极为复杂,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该系统的反应速度能否及时跟上,目前还不得而知。此前,就有车主反馈使用老版本系统时,偶尔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所以新系统的实际表现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反观小米,其车辆上装备了三颗激光雷达,并且有高精度地图的支持,这或许能使其在复杂的城市路段表现更为出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硬件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车辆的维护成本上升。在当下,电动车虽然在续航和充电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保养费用同样是消费者在购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今,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数量日益增多,相关政策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各地都在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斯拉此次的操作,除了展示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外,很可能也是在向潜在客户进行宣传,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他们的车具备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而小米虽然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稍显落后,但跟进速度相当快,发布会刚结束就巧妙地蹭上了特斯拉的热点,其营销手段可谓十分娴熟。​

在当下,智能车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代步工具,各大车企都在努力为其赋予更多的功能,比如将其打造成为移动办公室或者娱乐空间。特斯拉展示无人驾驶技术,或许是想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未来,汽车能够帮助人们完成更多的任务。而小米的 YU7 宣称能够打通智能家居,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无缝互联,这无疑对年轻消费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据说,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的积累,特斯拉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这一优势在短期内是其他车企难以超越的。小米刚刚涉足智能车领域,要想在该领域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快脚步,否则即便在硬件方面进行大量堆料,倘若软件性能无法跟上,也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政府近期也在积极推动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未来红绿灯有望与车辆直接进行通信,这很可能会改变现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坚持的纯单车智能方式是否会受到影响?小米现有的技术方案又能否适应新的政策要求?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目前,网上的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特斯拉此次无人驾驶交付是否合规,以及小米新车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有人认为特斯拉在宣传过程中故意避重就轻,没有详细说明行驶路线和距离等关键信息;也有人满怀期待,希望小米能够凭借高性价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

总之,当下的电动车市场热闹非凡,技术日新月异,政策不断调整,资本持续涌入。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期待的是车企能够真正打造出既优质又实惠,且使用起来毫无后顾之忧的汽车产品。这场智能车领域的 “战争” 究竟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持续关注。

(文/Myevcar 文风)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