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我国首款全过冷加注,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一箭六星上天 从实验室到太空:朱雀二号如何用“甲烷心脏”托起六颗中国星?

“5、4、3、2、1——点火!”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7日中午12点12分,一道橘红色烈焰划破戈壁滩的晴空。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拖着尾焰冲天而起,短短几分钟后,指挥大厅响起掌声:六颗卫星全部精准入轨!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史上又一个高光时刻。用一箭送六星上天,朱雀二号到底藏着哪些硬核实力?

这次发射的六位“乘客”,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专属工作,可以说这也是一次“拼车”发射的成功案例。

天仪29星像是地质学家的“太空显微镜”,能通过高光谱成像帮我们找矿探资源,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开发的高光谱地质遥感智能小卫星。用途是地质勘察;

天仪34星是南方科技大学的首颗科学卫星,专攻宇宙射线研究;

最抢眼的天仪42星,搭载了C波段SAR雷达,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简单理解就是能穿透云层拍照的太空透视眼,能够在未来用于洪水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渠道。

天仪45星和天仪46星是天算星座规划中的第二批卫星,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研制。第一批卫星天算星座首星北邮一号,在2023年发射成功。天算星座是北京邮电大学发起,联合多所高校共建的开放开源的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平台。一期计划包括6科卫星。此次发射的事二期计划的首批卫星,“北邮二号”和“北邮三号”。

而将它们精准送达的朱雀二号,从火箭起飞到卫星分离,全程误差不到百米。相当于从北京发射一根针,精准扎进上海的一个针眼里!

如果说传统火箭喝的是“航空煤油和液氧”的经典配方,朱雀二号则选择了更前沿的液氧甲烷燃料,这种材料燃烧更干净、成本更低,是全国首款全过冷加注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

火箭的燃料箱采用“单层共底结构”,通俗说就是把液氧和甲烷两个储罐合并成一个,像保温杯的夹层,不仅减重20%,还能防止燃料结冰。材料更是用到航天级铌钨合金。这种金属的耐热性,相当于用一张A4纸挡住喷枪火焰!

二级发动机天鹊15A能自动调节推力,最大836千牛,相当于85吨推力、中途熄火再启动三次。这次任务中,它就通过节流60%的精细操作,像开高速时精准降速变道一样,把卫星送到不同轨道。

新换的复合材料整流罩直径4.2米,用碳纤维打造,重量比金属材质轻了1/3,却更坚固。发射时保护卫星穿越大气层,就像给脆弱的瓷器套上了防弹衣。

回望2024年11月,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的首飞,还只能带2颗小卫星。短短半年后的遥二任务,运力直接翻倍。这背后是商业航天特有的“快迭代”模式。

砍掉冗余设计,取消一级氧排放连接器,也就是原来加燃料的“多余接口”,发射流程从3天压缩到24小时。首次应用“准实时风修正弹道”技术,火箭能实时调整姿态,用算法对抗大风,逆着高空风照常飞行。这次六颗卫星全由高校团队主导,南昌航空大学甚至把学生设计的生态环境监测仪送上了天,大学生也能造卫星。

具有甲烷发动机的火箭寿命达100次,未来火箭回收后换个燃料箱就能再飞。发射报价有望从每公斤3万美元降至1.5万,让卫星公司告别“拼车发射”。还能配合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未来3年或将有300颗国产卫星通过这类火箭上天。

你看好液氧甲烷火箭吗?在评论区聊聊:如果未来卫星发射和打车一样方便,你最想送什么上太空?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