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啊, 思考的人还不少。
不仅思考了,还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和思考。
其中最系统性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著作《物理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
所有这些元素都处于相对于地心的固定位置上,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
然后,所有这些元素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重(gravity), 一种是轻(levity)。重质元素的自然位置是地心,轻质元素的自然位置是天球的中心。
为了保持相对位置,所有元素都会向其自然物质运动。重质的东西向下,也就是地心运动,轻质的东西向天球的中心运动。
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由落地和漂浮的现象。
于是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动体的运动速度与其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重量成反比。
每一个物体都包含各种重质或者轻质的元素,重质>轻质,物体就下落。
这些就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基本逻辑思想,也就是古典力学体系。
并且,以古典力学为基础,最终托勒密形成了成体系的地心说。
因为亚里士多认为地心是所有重质的自然位置,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观察,因为在古代人世纪的观察下,很多行星的运动并不是圆周运动,并且还有逆行现象。
于是托勒密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地心说理论:
地心说在当时的观测下是符合一定的行星运动规律的,并且完全符合亚里士德多的古典力学理论。
虽然说利用地心说描绘的天体运动比较复杂:
然而,在哥白尼(1473-1543)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当时更先进的观测技术之下,哥白尼发现利用地心说计算误差很大。 哥白尼观测的一次行星合。哥白尼在阿方索星表副本中的笔记评论说:"火星的位置超出2度以上,土星则落后了1.5度。"
于是在哥白尼尝试通过以太阳为中心,计算行星运动轨迹,发现误差更小,计算更加简便,于是发展成了《日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中,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轻质(levity)的思想,认为质重(gravity)并不是向宇宙中心(太阳)运动,而是同族物体有各自相互结合的倾向(这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所以行星上的物体的gravity各自朝向自己的中心
然而哥白尼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行星会运动,既然行星重质向各自中心运动,那么行星为什么又会运动呢?
然后,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1564-1642),提出了相互吸引的引力的概念,他认为: 同族重质像磁石一般相互吸引,这就是万有引力的雏形。 开普勒通过观察行星总结出的行星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已经呼之欲出。
所以我们看到,物理学的进步基本上是一步一步再走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牛顿突然一拍脑袋发现引力这样离谱有幼稚的事情。
先是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挑战地心说的地位,认为不存在什么轻质(levity)。
接着是开普勒(1571—1630)提出同族重质像磁石一般相互吸引,首次提出相互吸引的概念。
在这同时伽利略(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质疑亚里士多德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质疑。
然后我们才终于迎来牛顿(1643-1727),代表了古典物理学的终结,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牛顿主要做的是这么几件事情:
1 彻底抛弃了亚里士多德质重(gravity),轻质(levity)的概念,提出了质量这一概念: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度量,可有起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定义一
2 划时代的用微积分的思想研究运动问题
3 提出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所以,牛顿并没有发现什么重力或者是引力。牛顿做的工作时完整的建立起了现代物理学体系,彻底抛弃了古典物理学。
而且,最最最核心的是,牛顿引入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微积分,从此数学和物理密不可分。
如果你看古典物理学的一些书籍,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你是看不到多少数学公式和计算的,大部分是语言论述。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已经基本上全是计算了。
这才是牛顿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