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机时代,可拆卸电池曾是手机的标配,用户只需轻松更换电池,便能解决续航问题,这一设计还催生了 “万能充” 这一神奇产物。然而,随着智能手机朝着轻薄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电池逐渐被 “焊死” 在手机里。如今,随着手机换电黑科技的出现,那个 “换电自由” 的时代似乎有了回归的迹象。
在 2025 年的 CES 展上,美国公司 Swippitt 推出的 Instant Power System(IPS)技术吸引了众多目光。该技术仅需 2 秒就能完成电池更换,通过搭配专用手机壳和换电站,大幅提升了补能效率。这一创新模式,为可拆卸电池技术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苹果也曝光了模块化可拆卸电池专利,该专利允许用户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整电池容量。在新技术和新专利的推动下,可拆卸电池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
欧盟在 2023 年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在 2027 年前,所有在售手机必须采用可拆卸电池设计。这一政策主要是基于环保和用户权益的考虑,旨在强制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降低维修门槛,进而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有了政策的 “撑腰”,手机厂商不得不重新思考手机的设计逻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尽管快充与无线充电技术在不断进步,但 “续航焦虑” 依然是困扰用户的一大痛点。在一些充电不便的场景中,可拆卸电池能让用户通过更换电池,保持手机的正常运行,其优势十分明显。
不过,可拆卸电池技术要想真正回归,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设计层面来说,如今的手机内部结构变得愈发复杂,若要改成可拆卸电池设计,制造难度将大幅增加。不仅要保证手机轻薄的外观和舒适的手感,还要实现电池的稳定连接,同时解决电池连接的稳定性、防水防尘等一系列问题,这绝非易事。另外,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其电池接口存在差异,这导致可拆卸电池的兼容性较差,难以大规模推广。
但无论如何,手机换电黑科技的出现,已经让可拆卸电池技术看到了回归的曙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拆卸电池将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我们的手机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