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深加工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蒋周德  农产品加工,对助农增收、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在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扩量提质三年行动,笔者认为应着力建设好食品工业园区,招引和培育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精深加工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农产品经过加工,因附加值提高而售价陡涨,生产者收入倍增,消费者也便于携带、食用和储存。比自贡面积小近一半的河南省漯河市是首个“中国食品名城”,中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中国品牌城市”,就是因为它既是粮食高产区,更是农产品深加工区。比如,当地不仅仅是将小麦粗加工成面粉,还进一步深加工为麦芯饺子粉、低筋蛋糕粉……附加值大大提高,每公斤售价数倍于小麦。

  据悉,我市近年来布局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点)370余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但无论企业总数、精深加工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要建设好食品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培育,我市食品加工企业已集聚于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荣县农副食品加工园区、富顺晨光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区。这三大园区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能级,统筹推进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交通网络通达、水电供应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以优质载体形成“磁场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应着力引进和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要通过政策扶持等举措,推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大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通过“智改数转”使农产品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精深加工的核心在于通过生物工程、智能制造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成分高效提取与重组,以及保鲜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我市各食品企业拥有资源、产业、基础设施等优势,各高校、科研机构拥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实力。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欠缺,但其扎根市场、搏击一线,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工艺、产品的最新需求。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课题若及时回应这些需求,不仅具有针对性,还能在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对农产品加工业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就能推动农业走出一条从“原字号”到“精字号”的转型升级之路,就能让更多土特产通过精深加工完成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蝶变,农业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高质量发展。


(科技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