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走近科学》被停播,十几年的播出,愣是播成个笑话

2019年,《走近科学》节目正式宣布停播。不少观众十分诧异,大家都没想到这个起始于1998年的节目竟然能播这么久。

《走近科学》是一档科普类的节目,它致力于破除鬼神之说,给大众科普科学。但就在这个 节目播出的十多年里,竟然收到了无数网友们的嘲笑!

《走近科学》究竟播了什么内容,能让无数网友们纷纷嘲笑呢?

内容图片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998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然而,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教育水平的提升却相对滞后。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迷信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算命先生"、"跳大神"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走进科学》应运而生。

内容图片

节目最初的构想很简单:深入农村,采访当地流传的鬼神传说,然后邀请6位权威科学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此来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知识。这种直接对抗迷信的方式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到了2004年,节目组意识到单纯的科普讲解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于是,《走进科学》开始了一次大胆的转型。

内容图片

转型后的《走进科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先用悬疑、恐怖的方式呈现一个离奇的现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释。

这种"先惊后解"的模式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观众。

内容图片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老大爷隐私部位变色"事件。节目一开始就用阴森的背景音乐和昏暗的灯光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

镜头缓缓推进,聚焦在一位面色惊恐的老大爷身上。旁白以低沉的声音介绍:

"在河北某村,68岁的张大爷最近遇到了一件怪事。每天早上起床后,他都会发现自己的隐私部位呈现出诡异的蓝色。这种变化让张大爷惶恐不安,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什么邪恶的力量缠身了..."

内容图片

节目组采访了张大爷的邻居和村里的老中医,他们都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就在观众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节目突然转向,请来了一位纺织专家。

经过仔细检查,专家发现张大爷穿的新内裤在遇汗后会掉色。这个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转不仅解开了谜团,也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感。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男子频繁吐血"的故事。

内容图片

节目描述了一位年轻男子小李,他每天早晨刷牙时都会吐出大量带血的液体。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小李看遍了当地的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却始终查不出原因。

他开始相信自己可能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小李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口腔科专家的到来揭开了谜底。

内容图片

原来,小李的口腔里长了一颗巨大的结石,每次刷牙时摩擦到结石就会出血。这个看似可怕的症状,其实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

这些案例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在不经意间传播了科学知识。然而,随着节目的走红,一些更加离奇的案例也开始出现,引发了不少争议。

内容图片

在《走进科学》播出的众多案例中,有两个特别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自燃老人和吸血男孩。

自燃老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的王奶奶已经70多岁了,最近她总是莫名其妙地着火。

有时是在睡梦中,有时是在院子里干活,甚至有一次是在吃饭的时候。村民们都认为这是某种超自然现象,有人甚至说王奶奶是被鬼附身了。

内容图片

节目组来到村里进行调查,请来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医学专家。他们对王奶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全面检查,甚至在她的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专家们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是王奶奶的孙女为了引起家人和村民的注意,偷偷地在奶奶身边放置了易燃物,并在适当的时候点火。

内容图片

这个案例虽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但也引发了观众对节目真实性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样的情节过于戏剧化,难以令人信服。

另一个备受争议的案例是"吸血男孩"。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上,一个10岁的男孩小明突然开始吸血。

内容图片

他会在半夜偷偷咬破父母和妹妹的皮肤,吸食他们的血液。这个可怕的行为持续了几个月,家人都被吓坏了,甚至请来了道士做法。

节目组带着心理学家和儿科专家来到小明家。经过耐心的沟通和观察,专家们发现小明其实是在模仿电视上看到的吸血鬼形象。

内容图片

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因为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陪伴他。

这个案例虽然最终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节目中对"吸血"场景的描述被认为过于血腥,不适合在电视上播出。一些家长担心这样的内容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内容图片

尽管《走进科学》的手法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普的目标。节目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那些平时对科学不太感兴趣的人群。

许多观众表示,正是因为节目中那些离奇的案例,他们才开始关注科学知识。比如,在"老大爷隐私部位变色"的案例中,观众不仅了解了染料化学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新衣物。而"男子频繁吐血"的案例则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内容图片

更重要的是,节目培养了观众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展示如何用科学方法解释看似超自然的现象,《走进科学》鼓励观众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节目最初破除迷信的目标。

然而,节目也因其夸张的表现手法而备受批评。一些科学家认为,节目过于追求戏剧效果,有时甚至会歪曲科学事实。

内容图片

他们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观众留下错误的印象,反而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尽管如此,《走进科学》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科普模式,证明了科学传播不一定要枯燥乏味。

节目的成功也启发了其他制作团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让科普内容更加有趣、吸引人。

2019年,在播出了21年之后,《走进科学》最终停播。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节目,以一种略显沉默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容图片

节目的结束引发了人们对科普节目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传播?如何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这些问题至今仍在科普工作者中引发热烈讨论。

回顾《走进科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自己的。

从最初的严肃科普,到后来的"惊悚"风格,再到最后的争议不断,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

内容图片

节目的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的初衷始终是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虽然手法可能有争议,但我们确实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科学,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确实,尽管《走进科学》的方法可能不够完美,但它为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证明了科学传播可以是有趣的,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的严谨性和社会责任。

内容图片

如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科普内容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许多新兴的科普创作者借鉴了《走进科学》的经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让内容变得更加有趣、易懂。

他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进科学》精神的延续。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