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联合国判了“死刑”的西海固,中国坚持扶贫40年,成效如何?

西海固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1953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当时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因此得名。不过后来的西海固就变成了“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范围也不仅局限于上述三县,而是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县区,总人口220万

西海固

西海固位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带,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疏松,年均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几乎没有植被,以固原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1.4%。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缺乏植被保护的地表在雨水冲刷下变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

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风吹黄沙走、降雨泥水流”。上述这段话就是当时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黄土高原

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一年到头刮不停的风沙,导致西海固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都无法生长。当地老百姓只能种植马铃薯裹腹,喝水只能用水窖储藏雨水,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就是该地区最初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西海固才被冠以“苦甲天下”之称,同时也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相当于给判了“死刑”。

西海固曾经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以盐池县为例,上世纪农民人均收入只有93元,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00斤。同心县全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0多万人。即使到了2014年,整个西海固地区的综合贫困率也依然高达30%甚至以上。

西海固

其实在明朝以前,西海固的生态环境要比现在好得多,汉朝唐朝都曾经在此屯田放牧,当时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甚至可以达到30%,草原覆盖率50%以上,绝对算得上是水草丰美的富庶之地。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朝廷鼓励开荒戍边,导致大量人口涌入西海固,清康雍乾时期固原人口已经达到14912户,耕地超过330万亩,森林和草原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

内容图片

西海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海固人口承载力至少超标4~10倍。也正因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从1982年中国开始对西海固进行扶贫开发后,首先做的就是向外搬迁人口。历经六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搬迁120多万人口到更为宜居的贺兰山脚宁夏平原。“闽宁镇”就是当时的一个时代缩影,是由福建对口扶贫宁夏而建设的第一个“吊庄”生态移民点。

宁夏平原地处黄河灌区,比起之前西海固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现在的居住环境和农业条件无疑都要优越的多。

内容图片

闽宁镇

由于西海固人口大量外迁,曾经“地刮三层皮”的事情已经没有了,同时植树造林也让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以彭阳县为例,每年新增人造林3万亩,林地总面积1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增长到如今的21.2%,水土保持率81%以上。西海固地区整体森林覆盖也由之前的1.4%提高到如今的28.4%,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降水量不断增加。

在此基础上,当地大力发展枸杞产业葡萄园产业滩羊养殖产业苹果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内容图片

如今的西海固山清水秀

内容图片

如今的西海固山清水秀

2020年西吉县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中国通过接近40年的坚持扶贫,已经让西海固地区全部“脱贫摘帽”。如今的西海固地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以盐池县为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2万元,生活、交通、入学等问题都得到了改善。中国在西海固这个曾被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地区创造了奇迹。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