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农业物联网究竟是什么?他编织智慧农业物联网

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地里干活,干完活会自己回到车库,而农民只需要在家操作手机发出指令。

一个人养一万头猪,十万只鸡,一个人一年生产一千吨鱼,一个人种一万亩地,而所有的工作几乎全由机器完成。

你也许还无法想象,这些不可思议的场景,或许将会是未来中国农民习以为常的生产方式,到那时农业装备将会比人更加富有劳作经验而这正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眼下正在研究探索的方向——农业物联网。如果说农业物联网印证的是“科技改变农业”,那么当年从山东东营垦利一个小村庄走出来的李道亮,信奉的则是“知识改变命运”。

李道亮:“我父亲患有肺结核病,较早就失去了农村高强度的劳动能力,家庭的担子主要由母亲来担当。我母亲特别勤劳,那个时候说家里有几个劳力是好事,反而她让我们这几个孩子们去上学,并反复教育我们“穷人的孩子要想有出息,只能上学”,这个对我们影响很大。”

李道亮与母亲和哥哥

70年代的垦利农村是很贫穷的,李道亮的童年几乎都是啃窝头的记忆,因为吃不饱饭,考上高中体检时,他才知道自己的具体身高,只有一米五二,而他上学的初衷也很简单,离开农村,不再下地,吃上馒头。然而,却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考上大学,走出垦利贫瘠的盐碱地,李道亮却始终记得当年吃不饱饭的饥饿感,惦记着千万个像母亲一样辛苦而勤劳的农民,他也时刻不忘“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改变中国农业和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如何用机器取代劳力,让农民种地更轻松?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更体面?如何保证土地和食物不被污染?如何尽快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李道亮知道,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到土地,只有把论文写到大地上,把科学研究落到农业上的实际应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系统,让机器取代劳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根本实现。每年生产季到来,李道亮就带着他的科研小组奔向天南海北的实验基地和田间地头。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抬头盯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前沿,俯身下地搞科研,46岁的李道亮,最让人心疼的是他过早弯曲的背影。

内容图片

除了让自己和学生扎根大地,李道亮还用“炼钢”的思维打造他的农业科研团队,作为中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第一个长江学者,李道亮决心培养的是世界顶级的团队!他把“顶天立地”作为团队研究的基本宗旨,一方面研究要在世界上发声,另一方面技术和产品要在产业发力。

内容图片

颠覆传统,农业物联网究竟是什么?乡村振兴,未来农业该往哪里走?怎样带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展农业物联网,中国有何优势?

内容图片

本周六18:00山东卫视播出《五洲四海山东人——李道亮:编织智慧农业物联网》。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