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乒朱雨玲:从世界排名第一,到无缘奥运退役,患癌五年后终夺冠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编辑:LJY

她曾经是和陈梦一样优秀的乒坛双子星。

可是却接二连三的遭受打击,甚至在奥运前被查出患病。

一场癌症毁掉了她的冠军梦,自此,她退出了体坛。

在她患病的这几年里,她积极治疗,提升自我。

终于在今年重回体坛并夺得了女子单打冠军,她就是朱雨玲。

7月14日,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刚刚落幕。

代表中国澳门队参赛的朱雨玲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4局,4:2战胜国乒小将陈熠。

赛后,现场掌声响起,朱雨玲顿了一下,笑了。

她望向看台上的球迷,开始冠军演讲。

第一句话,她没提自己,而想让大家把掌声送给陈熠。

几分钟的发言被很多人界定为高情商的表达,特别是:观众的支持是无穷的力量。

朱雨玲的赛后采访迅速刷屏网络。

长达五分多钟的视频中,她用平静却深情的语调讲述心路历程,金句频出,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人称赞这段采访“言之有物”“文化气息拉满”。

“能够回到赛场,让我感觉像做了一场梦……希望这个梦能继续下去。”

这句真挚告白被反复引用,迅速登上热搜。

但与此同时,评论区里也充满了疑问:“朱雨玲是谁?”“她不是退役了吗?”“怎么代表澳门出战?”

对不少年轻球迷而言,这位文质彬彬、语调柔和的“新面孔”,更像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

而资深球迷早已认出她——她曾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国乒主力。

是那个在巅峰时患癌淡出、如今以多重身份重返赛场的朱雨玲。

重新站在世界顶级赛事的舞台上,朱雨玲用实力证明,自己依然可以成为焦点。

在她淡出比赛的那几年,她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一直努力去提升自己。

最终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乒乓球舞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1995年1月10日,朱雨玲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

朱雨玲从小就显露出乒乓球天赋。

2000年,朱雨玲进入绵阳少年宫乒乓球队主教练王强的视线。

刚刚进入少年宫队的朱雨玲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每天放学后练两个小时的球,周末一般都休息。

非常喜欢乒乓球的朱雨玲周末也不愿闲着,央求父母答应自己和教练打球。

看着女儿如此喜欢乒乓球,朱雨玲的父母专门买了一张乒乓球台回家,并把教练王强也请到家里。

有一次,王强端了一盆乒乓球训练朱雨玲的接球反应能力。

经过点拨后,小雨玲居然能将几乎所有的球都接住,让王强吃惊不小。

也更加喜欢这位好学并且具有灵气的爱徒。

训练3年后,朱雨玲第一次参加全市比赛就得了第七名,后来又在省上选拔赛中获得第三名。

同年,朱雨玲被省女队总教练李永生选进省集训队,先后师从宋燕和邹国齐。

2006年,在省集训队训练3年后,朱雨玲获得第十届省运会女子单打冠军。

2007年,12岁的朱雨玲正式进入四川省队。

在四川省队,朱雨玲碰到的贵人还有不少,最初带她训练的是陈龙灿的妻子宋燕。

后来换为到现在还对朱雨玲非常关心的邹国齐。

当时在国家队的邱贻可会给朱雨玲提供胶皮。

“我从小就打国套。”

朱雨玲从小训练刻苦,和现在省队里的小队员聊天时,才会恍然大悟自己好像没童年一样。

连动画片都没怎么看过。

但朱雨玲小时候并不觉得苦,因为是真喜欢打乒乓球。

所以两天不打就难受,这个习惯到现在也没改。

“因为颈椎病,我刚回省队调整的时候教练让我休息了两天。”

“我自己在家里,躺着坐着都不舒服,完全没事干,心就想着,早点开始训练吧!”

天才的陨落

2009年,朱雨玲进入国家集训队。

次年1月,朱雨玲通过国家集训队的大循环比赛进入国家二队,逐渐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

成为世青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

2012年又在世青赛上包揽女单、女双、女团三冠,被视为“黄金一代”的中坚。

进入成年组后,她在2014年助国乒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同年在仁川亚运会上摘得女团与女双金牌,逐步站稳国家队主力位置。

2015年、2016年,她在世乒赛和巡回赛总决赛中接连夺冠。

特别是2016年连续第三年赢得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成为赛事历史上首位实现三连冠的女选手。

2017年,她首次获得世界杯女单冠军,并在11月登顶世界第一。

此后,她在2018年帮助中国队斩获世界杯、世乒赛、亚运会女团三冠。

在亚洲杯实现女单三连冠。

彼时的她,几乎站上了乒坛所有重要舞台的顶点,与陈梦并称为“国乒双子星”。

是公认的东京奥运周期核心战将。

但在光环背后,压力与透支也在悄然积累。

为争夺东京奥运资格,她从2019年起进入高强度赛事状态,频繁出战国际比赛。

彼时,她的直接竞争者还有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等一批新生代选手。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朱雨玲的身体逐渐出现异常。

2020年,她在队内东京模拟赛前突发身体不适,退出比赛。

几个月后确诊为甲状腺癌。

从世界第一跌入人生低谷,朱雨玲坦言,那一刻“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离开国家队的朱雨玲,没有让自己困在“前世界冠军”的标签里。

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乒乓球之外的养分。

“术后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朱雨玲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

2023年,她入职天津大学,担任体育部副教授,创立“雨玲工作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乒乓课程。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接手家族企业的部分事务,学习芯片行业知识,并参与日常管理。

2023年,她通过澳门人才引进计划申请落户,2024年正式成为澳门居民。

这一身份的转换,为她带来了更自由的时间安排与生活节奏。

也成为她日后以澳门代表身份复出国际赛场的现实前提。

如今重回巅峰,她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她的努力和收获。

结语

她不再是那个生活中只有乒乓球的朱雨玲。

而是以教师、博士、管理者的多重身份,重新规划了“竞技之外”的人生轨道。

而这些身份,最终也反哺她的运动员角色,让她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与调节能力。

信息来源:新华报业网——两强相遇“韧”者胜!朱雨玲人生剧本比电影还燃

成都日报——乒乓球世青赛朱雨玲抱回双冠 四川小丫初长成


(体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