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残酷淘汰赛,四大名将集体失业,岁月不饶人谁最可惜?

CBA休赛期正在进行,对于各支球队总经理可是不能闲着,他们一边在忙着考察外援,合适的内援也是不能错过。不过目前大交易还没有发生,反而是主帅换了不少。南京同曦,天津,北控等球队都已经发生主帅变更。

而新赛季不少老将也是又老了一岁,部分老将新赛季也面临着失业的窘境。随着联赛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加快“年轻化”步伐,那些曾经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丁彦雨航:从“票房担当”到“边缘人物”

丁彦雨航是球迷心中的名字,也是CBA一代人记忆的代名词。曾经的两届常规赛MVP,在巅峰时期具备改变比赛走势的能力。但伤病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2024-25赛季,丁彦雨航与广州男篮签下了短约,外界曾期待他在南派球队中迎来“重启”。但由于体测未通过,他整个赛季未获得出场机会,整个赛季作壁上观。昔日MVP光环褪尽,连续多赛季饱受伤病摧残,出勤率无法保障,也没有球队改给他提出合同。

32岁在CBA本非绝对高龄,但反复的伤病史让任何球队签约他都如同开启高风险“盲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职业运动员而言,健康才是最长久的“天赋”。

今年32岁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横冲直撞的得分手,而是因连续伤病缺席多个赛季的“玻璃人”。在CBA如今愈发功利和紧凑的用人机制中,丁彦雨航已很难再拥有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窗口。

除非奇迹发生,他的CBA球员生涯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

刘晓宇:传控型后卫的时代落幕

刘晓宇是典型的“学院派”控卫,球商高、视野好、组织能力强。但随着CBA整体节奏加快,他这种偏向节奏控制、突破不强、三分不稳的后卫,在场上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24-25赛季,刘晓宇效力于北控男篮,场均仅贡献4.5分1.9助攻,效率偏低。更重要的是,他已年满36岁,CBA本土控卫中少有的“高龄代表”。赛季结束后,北控与他和平分手。

在四节七人次的外援制度下,球队更倾向于外援主控+年轻本土后卫轮换的组合,留给像刘晓宇这样的老将空间极其有限。高龄+功能单一,使其在自由市场吸引力骤降。当外援主导进攻发起点,传统组织者的黄昏已然降临。

他或许更适合转型幕后,成为青训或者助理教练的一员。

朱彦西:35岁的“空间型内线”已难再战

曾经是北京首钢“三分内线”的代表人物,朱彦西以稳定的外线投射和兢兢业业的防守风格在北京王朝时期占有一席之地。

但2024-25赛季,他虽然注册在册,却未出场一场比赛,持续处于养伤状态。北京队在老将合同名额有限的前提下,显然更倾向于留方硕和翟晓川两位依然具备轮换能力的老臣。

作为一名已经35岁的球员,朱彦西的运动能力和防守覆盖早已不如从前。即使健康回归,其在CBA级别的即战力也令人担忧。

转型梯队教练成为最务实选择,北京队或为其提供“软着陆”通道。

顾全:低调告别,亦是一种成全

比起上述几位,顾全的离场似乎更为平静。曾经是深圳男篮的锋线支柱,也是国家队一员。但随着伤病影响,他错过了整个24-25赛季。

目前33岁的顾全,并未有任何复出信号,反而出现在了全运会青年组湖北男篮的教练组名单中。这很可能是一个明确的“职业转型信号”。

从CBA主力前锋到转身成为青年教练,顾全选择的是提前规划、主动落地,而不是等待被动裁员。

比起突然“失业”,这或许是一种更体面、更智慧的告别方式。

这四位老将的职业命运,其实折射的是整个CBA生态的一次微妙转型:越来越高的竞技要求,越来越快的更新节奏,越来越低的容错空间。

但球员的离场,不应只被视作“淘汰”,而是一种“阶段完成”。

正如球迷常说的那句话:有人起航,就会有人靠岸;有些告别,也许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段篮球旅程的开始。


(体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