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女王赠第一颗种球开始,中山公园如何有了郁金香花海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中山公园的郁金香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节,成片的郁金香如彩带般铺展,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紫的若霞。从盆栽到地栽,从第一颗种球发展到上百个品种,观赏面积从近千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48年间,中山公园郁金香求新求变,在春花盛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片花海背后,离不开中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袁承江及所带领的园林团队的付出和守护。

1977年,荷兰女王赠送的郁金香种球在中山公园扎根,自此,中山公园与郁金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98年之前,我们的郁金香都是以盆栽形式对外展示的,但它仍是京城独一份的赏花胜地。”1996年入职中山公园的袁承江已经和花花草草打交道近30年,见证了郁金香的发展。

1998年的春天,地栽郁金香首次亮相中山公园,就吸引了大批游人。“我们选了南门附近以及河边的两片绿地试点种植,观赏面积达到近千平方米,效果很好。”袁承江说,相比盆栽展示,地栽郁金香花期较长,能持续20多天。

其实,在2003年之前,袁承江和同事们种植郁金香,都是先移除原有草皮,经过土壤改良和平整,再将郁金香种球排列,用花铲逐一种植并覆土平整,完成种植。“这种方式也是荷兰等地常用的栽植方式,但裸露黄土不美观,开花时土地的底色露出,影响郁金香的观赏效果。” 袁承江回忆,后来,他们改进地栽方式,将起开的草皮再盖回原处,第二年郁金香就能在绿草中发芽开花。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弊端”,覆盖的草坪过于厚实,影响种球出芽,可能造成开花不齐整。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袁承江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从考古用具“洛阳铲”和绿化取土样工具“土钻”上获得灵感,通过结构创新,研发出“郁金香栽植器”,在绿地上以打孔的方式种植种球。“我们会把打孔时取出的土壤收集起来,将郁金香种球放入打好的洞后,用混合好的土将孔洞填实。”有了栽植器,单人就能操作,栽植工期由以往的30天缩短到10天。这项发明不仅减轻了人力成本,也减少了对草坪的破坏,更让公园的郁金香花海规模逐年扩大。郁金香整齐绽放在草地上,花叶与草坪共生,景观和谐。

这些年,市民游客在中山公园看到的郁金香品种越来越多。“以前只有二三十种,到今年郁金香品种已经达到上百个。”袁承江说,花型上,除了市民常见的酒杯状郁金香,还有‌百合花型‌、牡丹花型‌,以及花瓣边缘带有细细碎碎的“小毛边”的流苏型,花瓣卷曲扭转向外伸展的‌鹦鹉型‌,深受游客喜爱。

中山公园举办春花郁金香文化节已经有30个年头,随着市民游园赏花的需求不断提升,袁承江和团队更有压力了。“我们除了在品种筛选上多下功夫,更要在花展设计、布局上创新,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春日雅趣。”袁承江举例,他们在每一片郁金香色带中混合了早花、中花、晚花,并搭配上洋水仙、风信子等,游客不管什么时候来,都有花可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

【来源:京报网】


(体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