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文学,是这个时代的《老人与海》|岛屿周记 EP10

提起古希腊留给全人类的遗产,奥运会是不得不提的一项。

公元前 776 年,古希腊就在伯罗奔尼撒西北的奥林匹亚举办过运动会。当时只有短跑一个项目,跑步的距离也只有 192.27 米。这是神话中大力神海克力斯脚长的 600 倍,据说奥运会也出自他的建议:在赢得某个比赛后,他说类似的比赛应该每四年举办一次。

四年,成了很多人标注时间的刻度尺。1896 年,现代奥运会重启之后,仍然遵循着这个古老的约定。2024 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在法国举行,作家们在克里特岛录制节目时,运动的热潮还在持续。打乒乓球、游泳、在沙滩畅聊体育和文学,这是奥林匹亚的一天。

内容图片

01 “运动是这片土地上最天然的基因“

“来到克里特岛已经很多天了,我们阅读、会友、漫步,饱览地中海风光,也是时候运动运动了。”晴朗的早晨,苏童站在院子里向程永新提议,“这边有个乒乓桌,我们来打两把。”他们将乒乓球桌挪到草坪上,拼起来,又从盒子里拿出一卷球网。见到这样的架势,余华也走了过来。看见苏童正在取球网,他说小时候打乒乓球,中间就是放一堆砖。“你这个也太简陋了吧。”苏童照例“埋汰”余华。

内容图片

余华解释道:“我们海盐都这样!”余华读小学时,曾是学校乒乓球队的,“在同学里算打得不错的”。苏童起先不甘示弱:“我动作标准,姿势好看——”可是立马又认了“怂”:“但是谁都可以把我打败。”

比赛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苏童和程永新。两人没有热身,打得七零八落,一旁观战的西川笑道:“我本来觉得我不怎么样,我看他们俩打,我觉得我也想试试。”

第一轮结束,程永新 11:1 大比分赢得胜利,西川立马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跃跃欲试。与他对战的是余华,刚发第一颗球,余华就捧杀道:“西川还可以。”余华的第一个扣杀没过网,第二个扣杀借力打力,直线击穿了西川的防线。

气势上来了,等苏童上场时,余华左手拿茶杯,一边喝茶一边挥舞着球拍挑衅:“我让你一只手。”西川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在旁边拱火:“这已经有蔑视的因素在里边了。”苏童大笑,化“悲愤”为力量,连得四分。余华靠苏童失误和标志性的扣杀挽回了一些颜面,但最终还是 5:11 败下阵来。

欢乐的乒乓球局里,嘉宾们展示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活泼和激情。身体是灵魂的居所,健康也是阅读和写作不必可少的支撑。玩耍结束,大家谈论起了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

余华最难忘的是网球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郑钦文对阵三届大满贯得主、德国名将科贝尔的比赛。第一盘抢七败北,第二盘扳回一城,但在决胜盘又以 1:4 落后。比赛又拖入抢七,余华的手表突然震动了起来。“它提醒我心率到 120 下以上了,紧张啊,最后两颗球。”

内容图片

叶子印象最深的比赛也是网球,不过不是女单,而是德约科维奇和阿尔卡拉斯的男单决赛。叶子平时不关注这项运动,但看到德约哭泣,她也有一种流泪的冲动。“巴黎奥运会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他已经 37 岁了,他打得非常辛苦,每一球几乎都是苦战,打完比赛他冲上看台抱着女儿痛哭,确实是非常让人难忘的。”

02 “铁饼摔出的弧线也像小说的叙述”

奥运会提供精神力量,也提供艺术审美。

西川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因此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它集中了很多当代艺术的因素,当代的观念,当代的艺术手段,也结合了一些古代的传说,但是是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他说,这种百无禁忌会让“趣味上有点松散的人喜欢,而且是特别喜欢”。

内容图片

这种不被规训的胆大妄为,倒也是苏童对《掷铁饼者》的理解。《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描绘的是运动员将铁饼拉至身后最高点,即将蓄力抛出的时刻。

“铁饼摔出在空中的那个弧线,就是运动的弧线,这也像小说的叙述,快、慢、弧线,文字最终运动的目的,也是要去远方。”苏童说。

古代奥运选手,不仅有艺术作品定格,得了冠军,也有诗人专门写颂歌。诗人品达就为古代奥运冠军普骚米斯写过作品:“雷霆的投掷者——脚步不倦的至高宙斯!你的女儿‘时光’,在华彩的竖琴声中旋舞,送我来为那最崇高的竞赛作赞歌。”

体育值得歌颂,也值得实践。来到海边,余华和苏童勇猛地扎进海里,一个蛙泳,一个自由泳,游出了很远。在岸边,西川说,诗歌中写体育的不多,但去年英国的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倒是写过足球。“一个世纪前,你左脚砸碎的那个大雨,皮球已经到达了我们这里,所以我们在事后看来,莉莉·帕尔在额外的时间里看到了你。”不过,如果把体育扩展为所有与强身健体有关的运动,那古诗词中倒是有不少。“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便是其中的名篇。

内容图片

天光渐暗,余华和苏童也终于上了岸。海浪拍打在礁石和沙滩上,不远处的山坡上也亮起了灯火。

人在运动,宇宙也在运动。潮汐涨落,刘亮程讲起了在《黄金草原》里读过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有人就说在海的那边站着一个非常巨大的大脚天使,当他把脚伸到海中时,潮就起来,当他脚起来,水就落下,为了证明这个科学成果,这个人还弄了一个大盆子演示,最后民众得出结论,说确实如此。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哈哈大笑。

03 “人可以克服弱小“

游完泳,躺在沙滩椅上休息,余华突然来了一句:“苏童游泳时像海明威。”西川也好奇起来:“现在读海明威的人还多吗?”

内容图片

海明威 1899 年出生于美国,一生游历,热爱打猎、钓鱼、露营,称得上是作家中的运动员。

“很多作品在那个时代出来的时候很惊艳,过了很多年以后可能未必那么被人推崇,但是《老人与海》是永恒的,因为它不可仿制。”余华说。小说讲述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深处生死搏斗的故事,他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只有一支折断的舵柄。虽然马林鱼最后被吃光了,但圣地亚哥还是拖着它的骨架回到了岸边。海明威写得简洁、明快,像他本人的气质一样,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这本书没有写作技巧,只有千锤百炼后的写作功力。”余华说,最让他难忘的并不是某个描写或者某个段落,而是一个作家可以如何书写失败。

内容图片

在程永新看来,另一部充满硬汉气质的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海难幸存者鲁滨逊漂流到孤岛,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战胜物质的匮乏与孤独,与土著人星期五一起过了 28 年。

“我们不一定会碰到这样(极端)的境遇,但我们会碰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读这些‘人与自然抗争’的小说,能帮助你认识人的弱小,但它又告诉你,人是可以克服这种弱小的。”程永新说。

广义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竞技场上的“更快、更高、更强”,也是生活中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信念。

“当运动员打到最后,技术已经用尽了,体力已经耗尽了,拼什么?”

余华的答案是意志力。“意志力就是性格,性格决定了他能够这样。作家也是这样,谁走得远,最后已经不是技术才华了,是性格让他走得更远。”余华说,很多作家都是在恐惧的伴随下前行的,写一些自己无法完全把握的故事,这个勇气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就像圣地亚哥一样,带着一条比他帆船还要长两三英尺的大鱼骨骸回到岸边,他依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晚上他睡着以后,又梦见了狮子。”

内容图片

《我在岛屿读书3》第十期书单

《我在岛屿读书3》第十一期现已上线

锁定每周四中午12:00

在今日头条上搜索“我在岛屿读书”即可观看~


(体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