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的“三化”趋向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系列国家体育政策推动下,体育产业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带动能力而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等。



在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为要领的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宏观的政策管理、中观的产业运作、微观的市场需求等层面也将有更多的变化,将以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深入大众,以更大的市场整合和资本运作走向世界。


1.立足于体育强国的市场化改革

体育改革是对我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为手段的体育管理体制变革,这既在于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之间关系的有效处理,也在于正确处理体育管理部门、体育事业单位、国有体育企业、体育协会社团等之间关系。在以行政部门干预为主导的体育产业运作框架下,存在着体育管理机制与体育事业发展冲突、群众体育运动与竞技体育建设分离、体育事业推进与体育产业扩张掣肘、体育产业结构与体育市场需求相悖等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激发全社会的体育参与和创造活力,进而实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的: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纵观欧美体育产业强国,都以市场化作为体育赛事、体育休闲等产业运作的主导力量,不论是美国的NBA职业联赛,还是欧洲足球俱乐部。理应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运动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以及相关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水平,不断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体育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由此也更有力以“体育自信”打造体育强国。



2.着眼于供给侧结构升级的品质化运作
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促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这也由“三去一降一补”逐渐转向“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而放置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层面,就要思考如何减少体育产品无效、低端、低质供给,提高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在体育项目和产业开发中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促进体育产业的新旧动能转化,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均衡发展。

尤其是,我国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用品制作、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影视传播、体育场馆运营等行业逐步进入到红海厮杀的阶段,众多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局面,这就需要企业加快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和最高效化配置,采取品质化的内涵式增长之路,比如耐克等体育运动商品经销商更加强调高科技含量,联合苹果等提示品牌价;再如ESPN等体育媒体更加注重节目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向多个领域扩展品牌价值。



随着体育产业领域内的国际领域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主要竞争策略不在集中于价格战、数量战、规模战,品质效应和品牌引领才为核心,我国体育产业品品牌化集聚与品牌化扩张将显得更为紧迫。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来说,要更加强调不同层面的品牌构建,包括体育社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集聚区、体育休闲公园、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节庆品牌等,而不只是体育用品、服务等企业或系列产品品牌,这就需要结合中国传统、区域、民族文化特色,而不是千品一面,比如很多城市的马拉松项目就没有很好打造文化品牌,只是一系列奔跑项目和商业赞助活动的集合。

3.满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性化服务

正如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且体育与娱乐、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体育产业带来的好身体、好精神、好心态更符合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这就不只是将群众体育看做康体养生,将竞技体育看做为国争光。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90后日渐成为生产与消费主力,这部分年轻群体更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和性情解放,对体育运动产品和服务消费不仅更多更大,而且强调休闲娱乐的颠覆创新和创意体验。且在信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下,物联网、人工智促进大众体育消费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让休闲运动更好玩、更有益、更美好。由此,体育产业融入互联网平台、结合互联网消费、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趋向更为突出。
(体育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6月04日 05:0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