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镇”烟火|柴火鲜竹里的横沥农家饭

当晨曦漫过横沥牛墟,老街的烟火气便开始在蒸笼氤氲中苏醒。在村尾村,有一家门脸质朴的竹宴农庄——这里没有精致的装潢,只有原木桌椅与竹编装饰的相互映衬,自2019年开业至今,农庄就以柴火为媒介、生态食材为佐料,让这里每一道菜的每一缕香气、每一声炊响,融入“牛镇”的市井烟火中,成为横沥一道特别的味道。

在竹宴农庄,竹筒饭绝对是“明星菜品”。这道美味佳肴从选材到出锅,都有着严苛的讲究。“竹筒必须现砍现用,且只用一次,这样才能锁住最纯粹的竹香。”农庄负责人廖广培的这份坚持,是这道招牌菜的灵魂所在。

据介绍,每天清晨,都有无数从惠州龙门新鲜运来的竹筒,整齐地堆叠在农庄里,等待着与香米、腊味碰撞出奇妙的味觉反应。

热气腾腾的厨房,厨师们分工明确,将提前浸泡好的香米,拌上肥瘦相间的龙门腊肉、腊肠,小心翼翼地灌入竹筒;再用锡纸紧紧裹住开口,并用竹片加固密封,防止香气外泄。密封好的竹筒被架上柴火灶,赤红的火焰舔舐着竹壁,将热量缓缓渗入筒内。

二十分钟的慢烤,是风味交融的关键。在高温的作用下,竹汁慢慢渗透进每一粒米中,腊味的油脂渐渐融化,与竹香在密闭的空间里充分交织。当竹筒表面烤出焦糖色纹路时,厨师迅速用铁钳将其夹出,淋上葱花、熟油与酱油,“滋啦”一声,热气裹挟着复合香气扑鼻而来。

“打包带回去加热后,竹香依旧浓郁,孩子每次都能吃上两大碗。”正在打包的熟客陈先生笑言,听说每天近百支竹筒都供不应求,周末更是需要提前预订。

如果说竹筒饭是农庄的“门面担当”,那紫苏炒山坑螺便是农庄的地道“野味”了。新鲜的山坑螺吐沙洗净后,与紫苏、青红椒一同倒入热锅中猛火快炒,镬气瞬间锁住螺肉的清甜。紫苏的独特香气裹着青红椒的鲜辣,渗透进每一颗螺肉里。食客们围坐桌前,拈起一枚山坑螺轻轻一嘬,螺肉便应声入口,鲜辣的汁水在舌尖上炸开,“这螺肉干净无沙,紫苏香太入味了,下饭刚刚好!”

除此之外,还有老食客的心头爱好“龙门三宝”、招牌菜五指毛桃铜盘鸡、特别萝卜支竹牛腩煲等,其中的鲤鱼糯米饭,将糯米与籼米按照黄金比例搭配,鲤鱼有了米饭的清香,吸收鲤鱼鲜香后的米饭也香软不腻,让每一粒米都裹着鱼肉的鲜美。

每当暮色渐浓,农庄里开始热闹。柴火声、碗筷碰撞声、食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家夜宴图。“现在城里的餐厅越来越精致,却少了这种烟火气。”熟客王先生一边给孩子夹竹筒饭,一边感慨道,“在这里,能品尝到真正的农家味道,这种体验很难得。”

南方+记者 刘远忠

通讯员 吴婉珊 陈伟濠

【作者】 刘远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