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远亲”伸援手 巫山金坪结出甜柿果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小雪时节,巫山县金坪乡的层层山峦间,1300亩甜柿迎来了一年中最饱满的时刻——一颗颗金黄圆润的果实压弯了树梢,像一串串暖亮的灯笼,点亮了深秋的山野,也点亮了乡亲们“柿”业红火的好日子。

▲巫山县金坪乡金坪村甜柿园。通讯员 陈久玲 摄

金坪乡金坪村甜柿园里人影绰绰,种植户与游客穿行林间,采摘、装篮、过秤,笑语不断。一颗颗甜柿,就这样从枝头落入掌心,从深山走向市场,成为金坪乡产业转型路上最甜蜜的果实。

▲游客们在巫山县金坪乡柿园采摘、游玩。通讯员 陈久玲 摄

村支书罗祧堃站在自家250亩的甜柿园里,语气中满是踏实:“今年预计能收60吨,线上线下同步卖,也欢迎大家来现场采摘!”

金坪乡老百姓过去的日子并不好过:这里坡地多、平地少,种玉米、土豆收不了多少,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而且这里海拔高,并不适合种植巫山特色产业柑橘和脆李。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800斤,每斤卖价才一块多,除去肥料钱,落不下啥。”罗祧堃说,2019年之前,他还在琢磨要不要跟同乡去外地打工,“家里250亩地闲置了一半,看着心疼,可种啥都不挣钱。”

转机出现在2019年底。那年,东西部协作的政策春风吹到了金坪乡,乡里专门跑到东部地区的山东,把农业专家请来“把脉”。

罗祧堃见证了专家们的忙碌:白天扛着仪器测土壤,看酸碱度合不合适;晚上坐在村委会,跟干部、村民一起算细账,分析金坪乡的海拔、温差——这里夏天不热,秋天昼夜温差大,正好适合种需要“慢生长”的甜柿。

▲巫山县金坪乡柿园,村民正在采摘柿子。通讯员 陈久玲 摄

但一开始,村民心里没底,“从来没种过甜柿,万一赔了咋办?”专家们就拿样品来,让大家尝“海阳甜柿”的口感,又对比本地柿子:传统柿子要捂软了才好吃,放不了几天。可“海阳甜柿”摘下来就能吃,脆生生的还甜,能从10月卖到11月底,比传统柿子多卖一个多月!

口头讲不如用事实说话。随后,金坪乡牵头搞起了试验,决定先种几亩试试水。罗祧堃作为村支书站了出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转眼来到第二年秋天,甜柿卖了好价钱,试验大获成功,村民们这才放了心,纷纷跟着罗祧堃一起种。

从试种到推广,从几亩到千亩,甜柿不仅改变了金坪村的产业格局,也改变了金坪村民的生活。

近年来,罗祧堃的果园带动了周边360多名群众务工,人均增收约2000元。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加入种柿、管柿、卖柿的行列。

“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现在在柿子园干活,离家近,收入也稳定。”一位正在采摘的村民笑着说。

甜柿,就这样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致富果”“幸福果”。如今,金坪乡的甜柿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800多亩,其中约1000亩进入挂果期。

▲果农将柿子装箱。通讯员 陈久玲 摄

产业站稳了脚跟,乡亲们的心也更活了。甜柿不止于“种出来”“卖出去”,大家还在乡政府的组织下,积极谋划着如何让甜柿“走得更远”——把鲜果加工成柿饼、柿酱,让甜柿“变”出更多花样;借着络绎不绝的采摘游,顺势带动农家乐、民宿和小卖部的发展,让游客留下来,体验山乡的秋色与温情。

“以前是‘种啥愁啥’,现在是‘种啥有啥’。”金坪乡党委书记熊春林望着满山柿林,笑着说,“这颗从山东远道而来的甜柿,满足了游客的舌尖,绿了昔日的闲置山坡,更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甜进了大家的心里。”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