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凭借可控的生长环境、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反季节供应优势,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密闭高温、高湿、连作频繁等特殊环境条件,为病原菌的滋生、传播和侵染提供了“温床”,病害频发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量提升、品质优化的主要瓶颈。病害防治若仅依赖化学药剂,不仅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还会破坏设施内生态平衡,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科学落实环境消毒、阻断人为传播、补充生物菌剂三项关键措施,构建“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立体防线,能显著提升病害防治效果,保障设施蔬菜生产的优质、高效与安全。
一、全面深化环境消毒:切断病原菌滋生源头
设施环境是病原菌存活与扩散的核心载体,土壤、空气、棚膜、农具等均可能成为病害初侵染源。彻底有效的环境消毒,是减少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的基础性环节,需贯穿生产全周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多层次”防控。
(一)土壤消毒:攻克连作障碍核心痛点
土壤是设施蔬菜病害最主要的病原菌库,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密切相关。传统土壤消毒方式存在效果有限、污染环境等弊端,需采用物理与化学结合、传统与创新并行的消毒技术,实现病原菌的高效杀灭。
物理消毒方面,太阳能消毒法经济环保、操作简便,适合规模化应用。在夏季高温休棚期,先将土壤深翻25-30厘米,破碎土块后平整畦面,铺设地膜并压实四周,封闭棚室,利用太阳能使土壤温度升至50℃以上,持续15-2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大部分真菌、细菌及线虫卵。对于面积较小的设施或高标准栽培基地,可采用蒸汽消毒法,通过管道将高温蒸汽通入土壤深层,使土壤温度维持在70-80℃,保持30分钟以上,能精准杀灭病原菌,且无化学残留,但需配套专业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化学消毒需严格遵循“安全、高效、低残留”原则,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土壤消毒剂。棉隆、威百亩等熏蒸性消毒剂应用广泛,使用时需先深耕土壤并浇足水分,保证土壤湿度在60%-70%,随后均匀撒施药剂并立即覆膜密封,熏蒸7-10天后揭开地膜,通风散气15天以上,待药剂残留完全挥发后再进行播种或移栽,避免对作物产生药害。此外,石灰氮消毒法兼具消毒与改良土壤双重功效,施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氰胺等有毒物质,可杀灭病原菌和线虫,同时释放氮素,提升土壤肥力,适合酸性土壤或连作年限较长的设施使用。
(二)空气与棚体消毒:阻断气传病害传播路径
设施内空气流通不畅,高湿环境易导致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快速扩散。空气消毒需结合日常管理,实现常态化防控。在作物定植前,可采用硫磺熏蒸法,按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20-30克、锯末40-60克的比例混合,分点放置并点燃,封闭棚室熏蒸12-24小时,随后通风换气至无刺激性气味,能有效杀灭棚内空气及棚膜、支架等表面的病原菌。
定植后,可采用物理与化学结合的消毒方式。每日上午揭开棚膜通风1-2小时,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原菌萌发条件;定期用5%的漂白粉溶液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棚膜、立柱、通风口等部位,每7-10天一次,抑制病原菌附着繁殖。对于病害高发期,可使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灯,在夜间作物停止光合作用后开启,照射2-3小时,利用紫外线破坏病原菌核酸结构,达到消毒效果,但需注意避免直接照射作物,防止造成叶片损伤。此外,在棚室入口处设置消毒池,放入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人员进出时对鞋底进行消毒,阻断外部病原菌进入。
(三)农具与废弃物消毒:杜绝交叉感染隐患
农具是病原菌跨区域传播的重要媒介,镰刀菌、青枯菌等病原菌可通过锄头、铁锹、定植器等农具附着,在不同地块或植株间扩散。需建立农具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制度,常用农具如锄头、剪刀等,每次使用后用75%的酒精擦拭或放入1%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晾干后存放;大型农具如旋耕机、滴灌设备等,在不同棚室使用前,需用高压水枪冲洗表面泥土,再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喷洒消毒。
设施内作物残体、病叶、病果等废弃物是病原菌的重要传染源,需及时清理。发现病株后,立即带出棚室,避免病原菌扩散;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败叶、根茬等,集中进行深埋(深度不少于50厘米)或高温堆肥处理,堆肥过程中需保证堆体温度升至55℃以上,持续15天以上,杀灭病原菌后再还田利用,严禁随意丢弃或就地堆放。
二、严格管控人为传播:筑牢病害扩散第一道屏障
人为操作是设施蔬菜病害传播的关键途径之一,种植人员的田间作业、农事活动等,易导致病原菌在植株间、棚室间交叉感染。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强化防控意识,可有效阻断人为传播路径,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一)规范田间操作流程:减少病原菌接触传播
田间作业时,需遵循“无病地块优先、有病地块后处理”的原则,避免先操作病株再操作健康植株。进行整枝、打杈、摘叶、采收等操作前,操作人员需用75%的酒精擦拭双手,或用肥皂水洗手消毒;使用的剪刀、刀具等工具,每处理一株植株后需消毒一次,尤其是处理病株后,必须彻底消毒方可用于健康植株。
避免在高湿环境下进行农事操作,如雨天、露水未干时不进行整枝、打杈等,此时植株叶片角质层湿润,病原菌易通过伤口侵入;同时,操作时动作需轻柔,减少植株伤口产生,降低病原菌侵染机会。对于土传病害高发的棚室,可采用“单棚专用工具”制度,避免农具跨棚使用,从源头减少交叉感染。
(二)强化人员进出管理:阻断外部病原菌输入
设施棚室作为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需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建立棚室准入制度,非生产人员严禁进入;生产人员进入棚室前,需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工作服和工作鞋需定期用高温蒸汽或消毒液消毒;在棚室入口处设置缓冲间,配备消毒喷雾器、洗手池等设施,人员进入时对全身进行喷雾消毒,洗手后再进入田间。
外来人员如技术指导、参观考察人员等,需经严格消毒后,在生产人员陪同下进入指定棚室,且不得接触植株;禁止携带可能携带病原菌的物品如外购蔬菜、花卉、土壤等进入棚室,防止外部病原菌传入。
(三)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合理的栽培管理能提升植株自身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间接降低人为传播的影响。采用高垄栽培、滴灌浇水等方式,降低土壤湿度,避免植株根部积水,减少土传病害侵染;合理密植,根据蔬菜品种特性和设施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抑制气传病害蔓延;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配合施用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避免偏施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
此外,实行轮作制度,不同科属蔬菜轮作,如茄果类与叶菜类、豆类蔬菜轮作,可打破病原菌的生存周期,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减轻人为传播带来的防控压力。
三、科学补充生物菌剂:构建土壤微生态平衡
设施蔬菜长期连作易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病原菌占据优势,引发病害频发。生物菌剂以其无毒、无残留、无污染、能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性等优点,成为设施蔬菜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科学补充生物菌剂,可调节土壤微生态结构,抑制病原菌繁殖,形成“以菌治菌、以菌促生”的良性循环,提升病害综合防治效果。
(一)选择适配性生物菌剂:精准靶向防控病害
生物菌剂种类繁多,不同菌株的功能特性、防治对象存在差异,需根据设施蔬菜品种、种植年限、病害类型等选择适配的菌剂。防治土传病害如枯萎病、青枯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菌剂,这类菌株能在土壤中快速定植,形成优势菌群,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或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阻断侵染路径;防治根结线虫病,可选用淡紫拟青霉、哈茨木霉等菌剂,淡紫拟青霉能寄生线虫卵,抑制虫卵孵化,哈茨木霉可产生几丁质酶分解线虫体壁,同时促进植株根系生长;防治气传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可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叶面喷施型菌剂,能在植株叶片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和侵染。
使用生物菌剂时,需注意菌剂的活性保存条件,避免高温、强光直射,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操作,确保菌剂在土壤或植株表面形成有效菌群,发挥防控作用。
(二)优化施用方式与时期:提升菌剂应用效果
生物菌剂的施用效果与施用方式、时期密切相关,需结合栽培流程科学应用。土壤施用可采用拌土、灌根、穴施等方式:拌土施用时,将生物菌剂与腐熟有机肥或细土按比例混合均匀,在定植前施入定植沟或定植穴中,每亩用量根据菌剂有效活菌数调整,一般为1-2公斤;灌根施用可在定植后7-10天进行,将菌剂稀释至规定浓度,每株浇灌200-300毫升,促进菌株在根系周围定植,形成保护屏障;穴施适用于多年生蔬菜或连作年限较长的地块,在作物生长中期,沿植株一侧开浅沟,施入菌剂后覆土浇水,补充土壤中有益菌数量,抑制病原菌扩散。
叶面喷施型生物菌剂需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使用,选择晴天上午9-11点或下午4点后,将菌剂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植株叶片正反面,每亩用量50-100毫升,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抑制气传病原菌萌发。此外,生物菌剂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更佳,有机肥能为有益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菌群繁殖,提升防控效能。
(三)结合其他措施:构建综合防控体系
生物菌剂防控病害具有环保、长效的优势,但见效相对较慢,需与环境消毒、栽培管理等措施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例如,在土壤消毒后及时补充生物菌剂,可快速占据土壤生态位,抑制病原菌再次滋生;合理搭配磷钾肥、腐植酸等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有益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避免在施用生物菌剂后短期内使用杀菌剂,防止杀灭有益菌株,影响防控效果。
同时,可根据设施内病害发生情况,采用“生物菌剂+低毒化学药剂”的协同防控模式,在病害高发期,先使用低毒化学药剂快速控制病情,间隔5-7天后再施用生物菌剂,巩固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实现病害绿色防控。
结语
设施蔬菜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环境消毒、避免人为传播、补充生物菌剂三项措施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病害综合防控的核心体系。环境消毒是切断病原菌源头的基础,避免人为传播是阻断病害扩散的关键,补充生物菌剂是优化土壤微生态、增强植株抗病性的长效保障。在实际生产中,需摒弃“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将三项措施贯穿于种植全周期,结合蔬菜品种特性、设施环境条件和病害发生规律,科学制定防控方案,灵活调整技术措施。同时,不断探索创新防控技术,推动设施蔬菜病害防治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为设施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稳定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