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员田间传技 农品变身“金招牌”

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罗甸县

特派员田间传技 农品变身“金招牌”

  本报讯(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王冬至   陈红梅)   在罗甸县的蔬菜基地,一场跨越40余年的科技接力至今仍在延续。从1979年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桂莲带着“希望一号”番茄种子开创反季节蔬菜种植先河,到如今新一代科技特派员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科技的力量在这片“天然温室”持续迸发。

  省级科技特派员赵夏云说:“甘蓝在定植的时候,它的株距和行距都是在40公分左右,我们一定要选取比较健壮的苗子来定植,而且它是没有病虫害的,这个品种是经过我们评比试验筛选出来一个比较好的牛心甘蓝品种,这个品种抗病性比较强,商品性比较好,而且它的口感比较脆嫩,产量在6000公斤左右。”

  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罗甸团成员,赵夏云和团队深入田间,针对品种老化、技术不足等瓶颈,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通过示范种植和技术培训,让农户亲眼见证科技带来的增产增效。

  “赵老师教我们育苗,抗病力强,长得又好,还教我们种植技术和田间管护,亩产4000公斤左右,增收3000元,现在我们抢着学技术。”种植户付成祥说道。

  在龙坪镇板庚村的火龙果基地,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王荔正在为种植户陈乾坤解决技术难题。从2019年开始,通过“科特派+科技项目+企业”联动机制,为果园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使亩产提升27%,优果率达到80%。

  种植户陈乾坤说:“没有科技特派员,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从火龙果苗定植到病虫害防治,王荔老师手把手教,现在火龙果年销售额达到70万元,果子很好卖。”

  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罗甸脐橙”“罗甸火龙果”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贵州省农业品牌目录,实现了从“大路货”到“金招牌”的跨越。

  图为工人在龙坪镇坪寨村布房蔬菜示范基地采摘茄子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