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27万亩小麦
相约一夏,仓满麦香
水城区陡箐镇,早已播种入土的小麦长势良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11月5日清晨,在水城区比德镇比德村,种植大户吴启军与前来帮忙的几位亲友早早来到地里忙活,整地、挖沟、施肥、播种、覆土……大家分工合作,整个过程紧凑有序。
尽管今年受连续阴雨影响,播种进度有所推迟,但看着一粒粒饱满的麦种落入土壤,他们脸上依然洋溢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干劲不减。
“我们是从10月20日开始种的,23亩地现在还剩下七八亩没种。”吴启军一边忙活一边说道。去年,他家的小麦总产量达1.3万斤,大部分送往当地的面条加工点,制成的比德面条凭着过硬品质,远销广州、深圳等地,不仅打响了本地特色品牌,更实现增收近4万元。
比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洪介绍,今年比德镇计划种植小麦12500亩,目前已完成整体进度超90%。“大家抢抓农时的意识很强,基本不用动员,都在想方设法下地播种。”
选好品种,是稳产丰产的关键。近年来,比德镇把“西科麦4号”作为重点小麦品种大力推广。“这个品种抗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2023年在比德首次试种,亩产就达到570斤。”吴启军说,今年,水城区农业农村局统一采购并发放该品种麦种20吨,可覆盖种植面积4000亩。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行驶,来到水城区陡箐镇石头寨村,田间地头泛起星星点点的绿意。村民王辽平家10亩小麦已完成播种。“我种的是‘黔麦1号’。差不多三四天就种完了。”王辽平家还经营着一间面条加工作坊,除了自种小麦,还向周边农户收购。去年加工量超7000斤,带动乡邻共同增收。
石头寨村小麦面积达4000余亩,覆盖800余户农户,去年总产量800吨,产值640万元。丰收的背后,是科技与管理的双向支撑。
石头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开颖告诉记者,9月下旬,为期5天的“水城区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粮油专业班”在石头寨村举行,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前段时间,村里新建的病虫害防控监测站已投入使用,实时监测多发易发的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为精准防控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霜降到立,种麦莫放松。”这句农谚正是当前六盘水27万亩小麦种植工作的生动写照。渐披新绿的土地上,农民的汗水、技术的支撑与政策的保障,既夯实了来年夏粮丰收“稳”的根基,也积蓄着产业发展“兴”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