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播希望 农耕润童心

本文转自:宝鸡日报

田间播希望 农耕润童心

——千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纪实

学生走进田间体验农耕(资料图)

  农耕文明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那些顺应时节的耕作智慧、扎根土地的勤劳品格,藏着最鲜活的育人密码。

  这些沉睡的密码,正在千阳大地被悄悄激活——近年来,千阳县各中小学立足县域农耕底蕴,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史馆,走出了一条扎根乡土、滋养成长的劳动教育之路。

  走进村史馆 学习农耕史

  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原生土壤,村史馆则是储存这份记忆的“活化石”。千阳县将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县域发展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精心打造多座村史馆,犁、耙、耧、镰等带着泥土气息的农具按历史脉络有序陈列,老照片、文字史料与复原场景交织,徐徐铺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长卷。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千阳县各中小学分批组织学生走进村史馆。在讲解员和乡村老艺人的引导下,孩子们伸手触摸农具上被岁月磨亮的纹路,聆听背后的农耕故事;在农具体验区,孩子们试着扶犁、挥镰,笨拙的动作引来阵阵笑声,却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变得真切可感。

  “原来‘耧’是用来播种的,难怪古诗里说‘春种一粒粟’”“种庄稼这么难,‘粒粒皆辛苦’真不是空话!”……一次次沉浸式探访,让孩子们读懂了农耕文明的变迁,更在心底埋下尊农爱农、勤俭节约的种子。

  田间践真知 劳动练本领劳动教育的根在实践。为此,千阳县中小学精心开辟“劳动阵地”:校园里,闲置土地变身“开心农场”“班级责任田”,玉米、蔬菜、果树整齐排列;校园外,13个标准化劳动实践基地扎根乡村,对接农业合作社,覆盖小麦、苹果等多个种植品类,为学生提供农耕实践的平台,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就能沉浸式践行耕读之道,让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乡土实践中落地生根。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跟着节气的脚步,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同步转场。春天挽起袖子耕地育苗,看着细小种子埋进土壤;夏天顶着烈日除草施肥,学着辨认病虫害,掌握绿色防控技巧;秋天在晒场上脱粒晾晒,感受颗粒归仓的喜悦;冬天围着灶台加工农产品,把收获变成可口的食物。

  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些耕种技能,更领悟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意。

  课程融耕读 知行促成长

  劳动教育从不是孤立的体验,而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千阳县中小学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实现“科科有劳动,处处能育人”。

  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诵读《悯农》《归园田居》,写下劳动日记,记录“种瓜得瓜”的期待与收获;数学课堂上,测量土地面积、计算农作物产量,让抽象公式变得实用;科学课堂上,探究植物生长原理、土壤成分,解锁农耕背后的科学密码;美术课堂上,以农具、农作物为素材创作,把田园风光变成创意作品。

  此外,各中小学校按学段设计梯度化内容:小学阶段侧重“动手做”,在模仿农事、制作手工艺品中感受乐趣;中学阶段侧重“读与思”,通过研读农耕典籍、调研传统习俗,理解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的目标逐步落地。

  社团添活力 实践育品格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劳动教育成为丰富课后服务的核心抓手。千阳县中小学纷纷成立种植、养殖等各类劳动社团,按照“兴趣驱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课后时光充实而有意义。

  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参与作物选种、培育到收获的全过程,不少人成了“种菜小能手”“养殖小达人”;“爱心助农”志愿活动中,孩子们走进乡村,帮农户采摘苹果、宣传农产品,在服务他人中体会劳动价值。与此同时,劳动模范进校园、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社团的浸润下,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养成了踏实肯干、勇于担当的品格,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慢慢形成。

  研学连古今 科技启新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海升、华圣等现代农业企业相继落户千阳,智能种植、标准化生产让“千阳红苹果”“千阳果苗”走向全国。千阳县中小学顺势而为,组织“走进现代农业”研学活动,搭建起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的沟通桥梁。

  在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孩子们跟着技术员学习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感受标准化种植的精准高效;走进智能生产车间,看着流水线将新鲜果实加工成美味产品,惊叹于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变;在产品展示中心,了解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对“农业也能有大作为”有了新认知。

  从传统农具到智能设备,从人工耕种到科技赋能,孩子们在研学中了解到农业的过去与未来,更激发了热爱科技、奋发学习、报效家乡的热情。

  如今,千阳县中小学已构建起“文化浸润、实践锤炼、课程支撑、社团拓展、研学赋能”的综合性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不过,更让千阳教育人欣慰的是:田间播下的是种子,更是希望。这场扎根乡土的劳动教育,正以最朴实的方式,让农耕文脉代代相传,让劳动根基深深扎牢,为孩子们的人生铺就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唐晓妮采写)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12日 21:5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