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周口日报
□记者 王健 付永奇
11月11日早上,薄雾似一层轻柔的纱幔笼罩着商水县平店乡的田野。不到7时,该乡周王村村民李建党就开着四轮电动车在雾霭中缓缓穿行。
“今年夏秋季节,先是大旱,地都裂得跟蜘蛛网似的,后来又涝得厉害,田里积水排不出去。麦播比往年晚20多天,这情况真让人心急呐!”李建党皱着眉头,和早起的人们打招呼。今年我市计划播种小麦1100多万亩,受阴雨天气影响,土壤偏湿,何时能耕、何时能种、选何品种等问题困扰了不少农民。但李建党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觉得,再难也得把麦种好,农民靠的就是这土地!
李建党今年36岁,高中毕业后先在外务工,后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返乡创业,成立家庭农场,分散流转12户在外务工村民的近百亩地,购置有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面对秋播复杂情况,李建党请教周口市农科院小麦专家韩玉林后,决定分批播种:土壤散墒好的地块先播,其他地块晾晒散墒后再播。转了两三公里,查看了四块土地,发现一块偏沙质土壤的田地具备播种条件,他眼中闪过一丝欣喜,立即回家准备农资和器具。
10时许,太阳渐生暖意,温度升至16摄氏度。李建党又来到这块地头,熟练地从车上卸下肥料、麦种、尺子、单腿耧等物件后,走进田内,再次抓起一把土轻轻揉搓,感受土壤的湿度。“地表发白,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可以耩麦了!”他对前来学习的村民说:“这可是韩院长教给我们的方法!”
李建党登上播种机驾驶室,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盯着前方。随着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播种机缓缓向前驶去。前进一段距离后,他微微侧身,透过车窗观察身后播种情况,细心调整播种机的速度和播种量。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严谨和认真,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播种机驶过两个来回,他下车俯身拨开新覆的土壤,扒出刚播下的种子,边清点数量边对身边的人说:“现在每亩种35斤,基本苗可达30万株以上,能有效弥补晚种、分蘖少的不足。”
李建党对土地的珍惜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种麦前,他拿出尺子,身体微微前倾,一点一点地测量,防止种到邻家地里;种完后,他用单腿耧在地头、井边等机械播不到的地方补种,动作娴熟而认真。他说,每一寸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要像呵护孩子一样爱护土地,充分利用土地。
在耕种技术上,李建党更是精益求精。今年他没按老规矩深翻土地,而是采用旋耕后及时耙地的方法,让土壤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的适播状态,避免进一步推迟播期。他还给种子包衣,增强其抗逆性;施肥从“攻高产”变成“保成活、促早发”,更加注重小麦的前期生长;播种深度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保持在三到四厘米,让种子既能喝到水,又能待在暖和的表层土里,为发芽生长创造条件。
12时许,田野里播种机声仍不绝于耳。李建党的这场“技术活”麦播,正从这里向中原大地延伸。“虽然土壤情况复杂,这麦我还是稳稳地种好了,来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望着刚种上麦子的土地,他边擦额头的汗珠边自信地对记者说。①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