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天田”到“吨粮田”

本文转自:抚州日报

从“望天田”到“吨粮田”

——临川稳粮提质的现代化之路

“以前这块地高低不平,灌溉都成问题。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全程机械化,用的都是好种子,今年亩产预计能超过1100斤。”11月6日,临川区高坪镇种粮大户李水生望着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金”,脸上洋溢着喜悦。

作为产粮大县,临川区坚定不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系统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稳面积提单产的稳健之路。据统计,全区今年种植晚稻54万亩,产量预计可达27.5万吨,将在11月上旬全部完成收割。

过去,临川区与许多南方丘陵地区一样,面临着耕地“碎片化”的问题。“巴掌田”“皮带田”遍布,大型农机下不了地,灌溉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单产水平的提升。

如何破题?

该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良田工程”的龙头,与“小田并大田”改革同步推进,通过统一规划,打破田埂界限,将零散的耕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方格化大田,并配套建设沟渠、机耕道和节水灌溉设施。

“通过‘小田并大田’,不仅增加了约3%的有效耕种面积,更重要的是为全程机械化扫清了障碍。”临川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吴长茂介绍。

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50万亩,这些农田变成了“高产田”“吨粮田”,土地租金也从每亩200元跃升至每亩400元以上,成为吸引新型农业主体投资的“香饽饽”。

有了良田,更需配以良种,才能将增产潜力彻底释放。临川区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发布水稻主导品种推介目录,引导农户种植“野香优莉丝”“泰优398”等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的同时,还每年组织专家现场观摩和指导,为种植户介绍不同品种的种植和田间管理关键技术,推动良种在抗倒伏、抗病虫等方面的优势落地。

此外,该区还在大规模推广工厂化育秧上做文章,通过装土、浇水、播种等标准化流程育秧生产线,使秧苗出苗率从85%提升至98%以上,为大规模机械化插秧提供保障。

五谷丰登,离不开“良田”“良种”,更需要“良法”加持。

罗针镇丁湖村种田大户李检发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他的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技术示范区农田里,3台大型收割机正驰骋在稻田里收割晚稻。

“今年种植的晚稻,综合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侧深施缓释肥、无人机喷施叶面肥’等技术,不但每亩耕种节本增收50元,施肥量减少了10%,粮食亩均产量也得到了提高。”李检发说道。

不仅如此,个别种田大户还成立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能作业30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而且喷洒均匀,能节省20%以上的农药。”荣山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海平算了一笔经济账,合作社为周边5000多亩稻田提供全程“飞防”服务,水稻种植有了“科技范”。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播、自动化收割、“一站式”烘干……如今,越来越多的粮农告别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汗水农业”正化身“智慧农业”。目前,临川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并针对不同稻种制定收获时间表,配合新型农机推广使用,使全区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从改造“望天田”到建设“高产田”,从推广“优质种”到培育“壮秧苗”,从“人力劳作”到“机器轰鸣”,临川区稳粮提质的现代化之路,让农民手中的“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高聪 曾俊淇 通讯员 郭昊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12日 14:2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