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田间传技术 解小麦抗湿晚播难题

本文转自:商丘日报

记者 张凌伟

  11月2日至3日,市科技特派员、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张伟与农艺师王娜,深入虞城县杜集镇、木兰镇多村及种植主体,手把手传授小麦抗湿晚播技术,落实“四补一促”应变措施,为晚播小麦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筑牢根基,以科技服务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

  今年9月以来,商丘遭遇连阴雨天气,秋作物收获期平均推迟7至10天,小麦适耕适播窗口大幅压缩。据实地调研,虞城县多数田块土壤相对湿度仍超80%,传统“寒露”播期错失,小麦适期播种顺延10至15天,麦播工作面临“地湿、时紧、苗难出”的严峻挑战。​

  “当前核心是抢排散墒、精细整地、抢时播种,对墒情适宜地块扩适期播种比例,湿度过大地块必须守好‘四补一促’底线。”在杜集镇向阳村地头,张伟手持土壤样本,向村党支部书记杨满意细致拆解技术要点: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以种补晚”,每晚播1天每亩增播0.5公斤种子“以密补晚”,提升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增施底肥保障氮磷钾平衡“以肥补晚”,后续强化管理促苗情转化。​

  “我们通过村广播全天候动员,组织农户趁晴好天气用机械翻耕、旋耕散墒,争取5天内完成全村播种。”杨满意指着田间忙碌的农机,语气坚定。在向阳宜家精准扶贫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地块,张伟、王娜还俯身示范播种深度控制技巧,强调“播深3厘米左右,比适期略浅,播后‘压干不压湿’防板结”,并叮嘱农户务必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严防“白籽下地”引发病害。​

  针对晚播小麦全周期管理,科技特派员还明确“六步关键法”:优先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早熟品种;底肥用量较常年增加5%至10%;出苗后7至10天全面查苗;3叶期前缺苗及时补种;冬季与早春加强管理促弱苗转化。同时,两人还延伸服务至大蒜种植户,在杜集镇林桥村、木兰镇杨楼村,针对地膜大蒜出苗不齐、顶膜困难等问题,现场指导“人工轻划地膜破孔,覆土固定助生长”,切实解决农户急难愁盼。​

  眼下,虞城县受指导地块已陆续启动播种。科技特派员的“田间课堂”不仅送技术,更送信心,为商丘市应对秋汛影响、保障冬小麦种植面积与出苗质量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