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四平日报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四十三年躬耕沃野 盐碱地“破碱生金”
——双辽农民张文的盐碱地改良之路
本报记者 邵杰
双辽市双山镇农民张文,自1982年起,在松辽平原的盐碱地上,以田为纸、以技为笔,一头扎进水稻栽培与盐碱地改良研究,在看似荒芜的盐碱滩上,用专利、论文与万顷良田,书写着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篇章。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仍带领团队冲锋在前,在盐碱地改良、巨型水稻引进、大米品质提升的赛道上持续突破,让“不毛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十三年扎根田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朴实的话,是张文43年间农业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从青年到暮年,他始终坚信“好技术要在田里长出来”,无论酷暑严寒,田间地头总有他弯腰观察、记录数据的身影,用脚踏实地的坚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农业技术难题。
1982年,刚接触农业技术研究的张文便将目光锁定在当地“老大难”的盐碱地问题上。那时,双辽的大片盐碱地因土壤含盐量高、肥力低,难以种植作物,农民增收无门。看着荒芜的土地,张文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盐碱地变成米粮川。”从此,他顶着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压力,白天在田间做试验、测数据,夜晚挑灯查阅资料、总结经验,从水稻栽培技术优化到盐碱地改良方法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研究。截至目前,他累计取得专利技术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他在田间地头的汗水,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用到增产增收中”。
在国家、省、四平市相关部门及双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四平市科协的关怀帮助下,张文的科研成果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他先后创办三家农业专业技术公司,其中四平圣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他个人也因突出贡献,于2000年晋升高级农艺师,2006年获评双辽市管专家,2007年成为四平市管优秀专家,2008年入选吉林省高级专家,从一名普通农民蜕变为基层农业科技领域的“拓荒者”。
让73万公顷盐碱地变良田
首创十项法则
“盐碱地不是‘绝症’,找对方法就能‘对症下药’。”这是张文在多年改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他打破传统改良思路,首创“盐碱地改良十项法则”,成功破解盐碱地改良的关键性难题,让全国70余万公顷盐碱地实现“破碱生金”。
传统盐碱地改良多依赖物理或化学方法,不仅成本高、效果不持久,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张文经过反复试验,创新采用“生物技术+离子置换”的改良路径,通过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施用生物改良剂、优化灌溉方式等组合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土壤含盐量、提升土壤肥力、减少投入成本,先后在四平双辽、松原通榆、白城洮南等地解决了盐碱地“改不好、守不住”的难题。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已成功改良重度盐碱地变成水田超73万公顷,改良技术与栽培方法推广至东北三省一区及陕西、新疆、天津等地,让昔日“白花花”的盐碱滩,变成了如今“金灿灿”的良田景观。
为扩大改良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张文积极与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吉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团队拥有专业盐碱地生产技术人员约500人,单次可承接2万公顷盐碱地改良种植项目。
向公顷产量2.5万公斤冲刺
引进巨型水稻
“农业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突破在创新。”面对水稻产量提升的瓶颈,张文将目光投向新品种引进,在东北地区开展巨型水稻示范栽培,向每公顷2.5万公斤的理论产量发起冲刺。
巨型水稻株高可达2.0—2.2米,不仅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产量也远超普通水稻,目前每公顷产量已突破1.75万公斤。2022年起,张文团在双辽地区开展巨型水稻试验、示范栽培,经过3年实践,已基本掌握巨型水稻在东北的生长规律。
“1.75万公斤不是终点,2.5万公斤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张文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围绕品种驯化、栽培技术优化等开展攻关,力争早日实现巨型水稻每公顷2.5万公斤的理论产量。2025年,巨型水稻品种栽培项目试验基地落户双辽农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用生物技术唤醒“六十年前的米香”
匠心提质
“现在的大米产量高了,但小时候的米香味儿却淡了。”这是许多人对大米品质的感慨,也是张文开展大米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的初衷。他带领团队采用特有生物技术,补充稻米生长所需营养,致力于让大米口感恢复到60年前的状态,让消费者重新品尝到“小时候的味道”。
现如今,水稻种植长期依赖单一化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稻米品质下降,不仅口感下降,还增加了农药含量。针对这一问题,张文团队研发出一套“生物技术提质方案”——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优化水肥管理等措施,补充土壤中缺失的有机质与微量元素,让稻米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全面营养,从根本上提升品质。目前,该技术已在60公顷稻田开展试验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试验田稻米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显著提升,口感软糯香甜,接近60年前的传统稻米品质。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找回老味道’,更要实现‘绿色种植’。”张文解释,当植物营养全面均衡时,自身抗病能力会显著增强,可减少甚至不用农药,既保障食品安全,又保护生态环境。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扩大试验规模,完善技术方案,力争早日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让更多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有乡愁”的好大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