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达州日报
稻虾共生 富民有“道”
开江罗氏沼虾“鲜甜”出圈

捕虾现场。
深秋时节,开江县回龙镇的标准化“稻田+”罗氏沼虾养殖基地里,技术员樊业富弯腰从虾笼中捞出一网鲜活罗氏沼虾——青褐色虾壳上水珠滚落,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光泽,“你看这虾,壳薄肉厚,虾黄都快溢出来了。”作为开江新兴产业,罗氏虾正以“稻渔共生”的生态模式、“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在川东平原书写乡村振兴的“鲜甜故事”。
生态筑基:外来品种变身本土标杆,科技守护“一水双收”
“今年4月罗氏沼虾产业正式入驻开江,效益远超预期。”开江县水产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何健的话,道出了产业的亮眼开局。如今,结合现有产量和产值,罗氏沼虾养殖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这份蜕变,是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双向奔赴”。开江“三分微水七分田”的地貌,为罗氏沼虾打造了天然生长乐园——稻田水体温度24-30℃,恰好契合罗氏沼虾的适宜生长温度;“稻渔共生”模式下,虾以田间微生物、水生植物为食,粪便又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性循环。
“我们联合上海海洋大学专家攻克水质调控难题,现在亩产罗氏沼虾稳定在数百斤,水稻亩产也保持在5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千斤粮、万元钱’。”何健指着基地里的智能增氧设备介绍,不少养殖区还配备水质监测仪,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水体溶氧量,“科技让养殖更省心,虾的品质也更稳定。”
在易弘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黄志敏正指挥工人捞虾。“今年行情好,鲜活罗氏沼虾收购价每斤45元左右,最高一天的销售额有5万元。”他透露,公司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流转土地发展养殖,不仅带动周边20余人就近务工,还成了吸引游客的“新打卡点”。
三产融合:从餐桌美味到文旅名片,“鲜甜”走向更广阔市场
傍晚的开江县城,大排档一条街渐次热闹。“老板,再来一盆麻辣罗氏沼虾。”市民陈女士和朋友围坐桌前,剥虾壳、嗦虾肉,辣得酣畅淋漓,“开江罗氏沼虾肉质紧实、鲜味儿足,每个月不吃上几顿,总觉得少点什么。”
这份“开江味道”,正通过多元渠道走向全国。除本地餐饮消费外,罗氏沼虾还搭上电商快车,经真空包装、冷链运输远销川渝各地。“我们和抖音、拼多多主播合作,直播采收、烹饪过程,最多一天能卖上200斤。”黄志敏说,为扩大养殖规模,公司还计划开发建设育苗基地,培育的虾苗分发给周边农户,待成熟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
罗氏沼虾上市时间集中为9-11月。每年6至10月的荷花文化暨“赏荷花·吃龙虾”消费季,更让罗氏沼虾成为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游客既能穿梭荷塘赏景,又能下田体验捕虾乐趣,还能观看盘歌、非遗展演等特色活动。“第一次在稻田里捕虾,特别有意思!罗氏虾现煮现吃,鲜得没话说。”来自达州的游客廖超带着家人玩得尽兴,直言来年要推荐更多朋友来开江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农业+文旅’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开江罗氏沼虾,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开江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消费季期间,仅罗氏沼虾相关文旅活动就吸引游客上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十余万元。
振兴提速:特色产业成共富引擎,小虾米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回龙镇白鹤寺村,村民黄仁建正往养殖基地投喂罗氏沼虾。“以前在家种庄稼,一年收入就几千块,现在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黄仁建笑着说,村里不少像他一样的留守老人,都通过罗氏虾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推动产业发展,开江县近年成功申报2024年渔业绿色循环试点项目,总投资1.6亿元,用于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升和生产服务保障能力提升。该县还开展20余场养殖技术培训,覆盖农户500余人次。“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开江罗氏虾’区域公共品牌,拓展高端市场,让产业更有活力、农户更有奔头。”何健表示。
如今,开江罗氏沼虾已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养殖布局——易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包水域及土地面积超千亩,横跨6个村(社区)。依托回龙镇优质水域资源、“一稻两虾”特色模式,以及政府提供的水产贷款、保险等保障,一只只罗氏虾成了富民强村的“致富虾”,以“蓝色经济”为开江水产产业添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稻田里的生态珍品,到餐桌上的风味标杆,再到乡村振兴的共富引擎,开江罗氏沼虾正以蓬勃生命力,在川东大地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鲜甜画卷。□文/图 记者 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