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农村版
在泗县瓦坊镇王集村,有一座特别的“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展厅,却藏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没有专业的馆藏团队,却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守护。这座泗县农耕文化馆,是72岁的朱其美老人用10余年光阴、近2000件老物件“垒”起来的,是他用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文化的执着,为乡村留住农耕文化的根与魂。
一把老犁耙,牵出十余年的收藏路
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那年,瓦坊乡小冒村作为美好乡村示范点实施整村搬迁,看着村民们搬进窗明几净的新民居,朱其美却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疼的场景:墙角、路边、沟边堆满了被丢弃的旧农具——生锈的犁铧、缺角的陶瓮、磨破的针线笸箩……这些陪伴了祖辈们一辈子的“老伙计”,在新房里没了容身之地。
“这些东西扔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朱其美看着被丢弃的老物件,心里像被什么揪了一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些老物件不是废品,是祖辈们与土地打交道的“见证者”,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得把它们收起来。”2009年开春,朱其美揣着一个布袋,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踏上了收集老物件的路。他走村串户,逢人就问:“家里有不用的老农具、旧家具吗?别扔,给我留着!”有人不解:“这些破烂有啥用?”他就笑着说:“留着给后人看看,咱祖辈是咋过日子的。”
为了一个马灯,他曾骑着自行车跑遍3个村子,找到时灯座锈得掉渣,他愣是用钢丝球擦了一下午,又找人换了灯芯,让这盏照亮过无数夜晚的马灯重新“亮”了起来;为了一副老木犁,他陪着农户剥了半天玉米。
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就这样,从一双草鞋、一个马灯,到一架水车、一辆板车,朱其美的“宝贝”渐渐多了起来——从春耕的犁、夏耘的耙,到秋收的磙子、冬藏的陶罐,从磨豆腐的石磨到纳鞋底的锥子,每一件都带着泥土的气息,藏着一段光阴的故事。
一间老村部,成了农耕文化的“活态课堂”
“这些宝贝总得有个家。”看着堆了半屋子的老物件,朱其美犯了愁。没想到,瓦坊镇党委和王集村“两委”有关负责人听说后,主动找上门:“老朱,村头的老村部空着,给你改造成展馆,让老物件们‘安家’。”
经过简单修缮,泗县农耕文化馆正式开馆。这座由老村部改造的展馆,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揭牌那天,朱其美站在门口,看着一件件熟悉的老物件被整齐陈列,眼圈红了:“它们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展馆分两层,楼下是大型农具区,胶轮车、板车、犁耙一字排开,仿佛能听见当年田埂上的吆喝声;楼上是生活物件区,马灯、纺车、陶瓮错落摆放,每一件都藏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后院的牛槽、石碾旁,还特意种了几畦青菜,透着浓浓的乡土味。
开馆至今,朱其美几乎天天泡在馆里。有人来参观,他总是第一个迎上去,手里拿着抹布,边擦边讲:“你看这水车,当年要4个人才能摇得动,1天能浇3亩地;这陶瓮,秋收后装粮食,冬天还能腌咸菜,用处大着呢。”遇到感兴趣的孩子,他还挽起袖子,手把手教他们演示水磨怎么磨出雪白的米粉,教他们辨认“耘田”“扬场”的农具,“要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一犁一耙耕出来的。”
一份传承心,让老物件在新时代“活”起来
建馆不是终点,是起点。朱其美总会想起自己收集第一件农具时的初心:“不光要留住老物件,更要让它们‘说话’,让更多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如今,瓦坊镇的志愿者成了他的“新搭档”。志愿者与朱其美老人携手合作,计划为展品补充文字解说,制作二维码导览系统,方便游客扫码了解展品故事。利用无人机航拍、老照片修复技术,制作村庄变迁纪录片,在馆内循环播放。策划“小小讲解员”“农耕体验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参与研学,让传统农耕智慧焕发新生。
王集村党总支书记刘跃常说:“朱大爷做的这事儿,虽然看着没直接带来啥经济效益,可实实在在聚起了人们的精气神,以前年轻人嫌农村土,现在带对象回来都爱往馆里领,说这是咱们的‘文化底蕴’;更有游客特意驱车百里带着孩子来参观,说要让孩子亲眼看看这些老物件,让孩子认认,才知道什么叫踏实,什么叫珍惜。”
如今的朱其美,每天清晨都会来到馆里,擦一擦老犁耙上的灰尘,看一看马灯里的灯芯。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白发上,也照在那些带着温度的老物件上。他说:“我没别的本事,就想守着这些东西,让后人知道,咱农民的日子是一步一步苦出来的,也是一代一代干出来的。这农耕文化里的勤劳、踏实,才是最该传下去的宝贝。”
(李硕 贺微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