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每日商报
为了父亲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新农人”诸沙沙 坚守对乡亲们的共富承诺
诸沙沙正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商报讯(记者 严斐)一次源于亲情的“一念转身”,让她从满是童声笑语的幼儿园,踏入稻浪翻滚的金色田野。诸沙沙,这位曾悉心守护孩童成长的幼师,如今化身扎根土地的“新农人”。在田埂间,她完成了从爱美女孩到农业全能专家的蜕变。她用新理念唤醒古老土地的活力,凭借无人机划破传统农业的桎梏。
一念间的转身
诸沙沙与农业的缘分,早在童年时光便已悄然埋下伏笔。
作为“务农世家”的孩子,她的童年记忆里,满是金黄麦浪起伏的模样,鼻尖常萦绕着稻谷的清新香气。“小时候总跟着父母下地,怀里抱着比自己还高的庄稼,稻穗贴在脸上刺刺痒痒的。”回忆起儿时片段,诸沙沙的眼里泛起光亮。
可随着她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那些与农田相关的记忆,似乎渐渐被日常的备课、陪伴孩童的时光冲淡。偶尔回乡下帮忙,也不过是做些接送工人的杂活。
真正改写她人生轨迹的,是父亲那句带着犹豫与期盼的问话:“要不要回来?家里往后,就只剩你能指望了。”
那时,诸沙沙的两个哥哥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农事,母亲需要照顾哥哥们的饮食起居,田里所有的农活,都落在父亲一人身上。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庞,再望向田间随风摇曳的稻浪,诸沙沙的心里涌起一股复杂又强烈的情感——有心疼,有牵挂,更有一份难以推卸的责任。
恰在此时,“新农人”的浪潮正席卷乡村,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先进技术、创新理念回到农村,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诸沙沙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2016年,她毅然辞去稳定的幼师工作,收拾好行囊,跟着父亲的脚步,重新踏入了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农田。
田埂上的蜕变
从幼师到农民,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刚务农时,她最先“舍弃”的,是女孩爱美的天性。夏日的太阳毒辣得厉害,毫无遮拦地灼烤着她的肌肤。起初,她还会仔细涂抹防晒霜,试图护住白皙的皮肤,可后来忙得顾不上,索性“破罐子破摔”,最多戴顶草帽,笑着说“算是对太阳的尊重”。
泥泞的田地,更是让她无数次濒临崩溃。“一踏进田里,胳膊、大腿上全是黑乎乎的泥巴,怎么擦都擦不干净。”诸沙沙回忆道,“有时候机器出了故障,不管泥里多脏,都得光着脚跳进去修理,出来时整个人都像从泥坑里捞出来的。”曾经精心打理的美甲,被厚厚的泥垢覆盖;衣柜里各式各样的裙子、高跟鞋,也渐渐被工装裤、运动鞋取代,被束之高阁。
不过,这片曾让她吃尽苦头的土地,也给了她最珍贵的回报——父女关系的悄然转变。
从前,她与父亲的交流机会不多;如今,父女俩一同在田里劳作,一起规划农田种植方案,讨论哪块地种水稻、哪块地种小麦,哪些品种更适合当地气候。在朝夕相处的劳作中,诸沙沙对父亲的了解越来越深:“我爸其实特别厉害,光是看禾苗的颜色,就能判断出要不要施肥、该施多少肥。”更让她惊讶的是,年过花甲的父亲,还会主动上网学农业新技术,“有时候他跟我聊起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比我还懂行,特别赶潮流!”
泥土中的探索
回望这些年回乡务农的历程,诸沙沙非常感慨:“原来务农真的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一步都得靠实打实的经验积累。”最初的两年,她完全是个“农业小白”,父亲做什么,她就跟着学什么——撒肥、喷药、开插秧机、操作收割机和拖拉机,从最基础的农活学起。
农忙时节需要连轴转,只要烘干机一启动,熬通宵就成了家常便饭。“烘干机一开就停不下来,要是遇上雨天,必须连夜抢收稻谷,然后守在烘干房旁边,一刻不停地盯着温度和湿度,就怕稻谷烘得太干,影响品质。”诸沙沙说。
艰苦的环境,没有磨掉她的韧劲。踏实肯干、勤学不辍的态度,让她在两年内实现了从“学徒”到“全能专家”的蜕变。“现在只要一听机器运转的声音,我就能判断出哪里出了问题,一些小毛病,自己动手就能修好,不用再麻烦维修师傅了。”说起这些,诸沙沙的脸上满是自豪。
“出师”后,诸沙沙不再满足于跟着父亲的脚步走,而是开始大胆尝试农业新模式:探索稻鳖共养、稻鱼共养技术,既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引进高产优质的水稻、小麦品种,让粮食产量和品质双提升;选购新农机减少人工成本,成为萧山区第一家引进并使用测深施肥机、自动叠盘机的农业合作社。
她的创新从未停下脚步——作为萧山首个用条播机播种小麦的农户,她摸索出的条播技术,让小麦播种效率提高了3倍;自创的“蒸汽炉温室催芽法”,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催芽率高,还成功申请了专利。
汗水终会浇灌出丰收的果实。这些年,诸沙沙与农业专家合作的多个项目,屡屡斩获殊荣:萧山区粮油作物小麦高产攻关田三等奖、萧山区粮油作物杂交稻高产示范方一等奖……一张张奖状,成了她扎根土地的最好见证。
如今的诸沙沙,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追随父亲脚步的“学徒”,而是有着清晰目标和规划的“新农人”。
她将承包的土地从最初的400亩扩大到2000亩,还为周边7000亩土地提供粮油种植、植保、机耕、烘干等一站式服务。无论是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还是给工人的工资,她始终及时支付,从未拖欠过一分钱。“农民挣钱不容易,答应人家的事,就得说到做到,这是最基本的诚信。”诸沙沙说。
不仅如此,她还联合他人共同出资1500万元,在萧山党湾镇曙光村建起了“共富楼”。在这里,她们打造了电商直播间,不仅销售自家的“萧沙”大米,还帮周边农户推广草莓、葡萄、笋干等特色农产品,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闲暇时,诸沙沙还会亲自客串“主播”,对着镜头向网友介绍家乡的农产品,用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无数消费者。
从最初为完成父亲心愿回乡务农,到后来坚守对乡亲们的承诺、帮大家一起致富,再到如今扎根乡间追逐兴农梦,诸沙沙始终把“诚信”二字刻在她的农田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