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4000余亩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本文转自:和田日报

  十月二十八日,和田市拉斯奎镇托万库勒来克村三千亩水稻田迎来集中收割期。地区融媒通讯员 张淑华摄

  地区融媒讯  (通讯员  张淑华  阿迪力  穆拉提)眼下,和田市4000余亩水稻迎来丰收季,田间收割机往来穿梭,农户抢抓晴好天气抢收,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10月28日,和田市拉斯奎镇托万库勒来克村3000亩水稻迎来集中收割期。田野间,4台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颗粒饱满的稻穗被迅速收入机舱,脱粒、碎秆一气呵成,高效便捷。“以前自家种玉米、小麦,一亩地收几百公斤,收入除去成本剩不下多少。现在土地流转给公司,不仅每年能拿固定租金,我在地里干活还能挣工资,今年务工挣了4.2万元。”村民阿卜杜热合曼·阿卜杜伊米提开心地说。

  这片水稻田的“蜕变”始于2024年的土地流转。托万库勒来克村将分散的3000亩盐碱地集中整合,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改良土壤、提升产能。“我们刚接手时,土壤含盐量达到了0.6%,我们采用了单排单灌技术,有效防止水肥流失,比传统的灌溉节水5%,肥料利用率提高10%。通过施入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结构,现在土壤含盐量降到了0.35%。”和田源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山蹲在田埂上,弯腰抓起一把饱满的稻穗向笔者介绍,“今年我们首次引种‘新农粳3号’优质水稻,不仅适配当地盐碱地环境,还兼具口感佳、抗病性强的优势。通过科学管护,今年亩产稳定在40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到1200余吨。”

  近年来,和田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在拉斯奎镇、伊里其乡等乡镇重点推进盐碱地改良,通过引进耐盐碱品种、推广节水灌溉等技术,让昔日“不毛地”成功变身“丰收田”。“2025年和田市种植水稻4400亩,总产达到2900多吨,我们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既解决了改良盐碱地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难题,又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广暗管排盐、生物酶调理等技术措施,使越来越多的沙漠盐碱地变成‘金土地’。”和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晓文说。


(乡村责编:拓荒牛 )